浅析香港新生代统战工作一致性和多样性
2014年9月28日至12月15日,香港发生了持续79天的违法“占中”事件,给香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破坏,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经济民生,冲击了香港赖以成功、市民引以为豪的法治精神,影响了香港的国际形象。时至今日,这场非法活动所留下的后遗症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消除,经济增长减慢,族群出现割裂,人民的心灵创伤未能愈合。本次违法“占中”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甚至还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但最令我们痛心疾首的是社会青年群体、大专院校学生以及部分初中学生这些香港新生代参与了这次非法活动,甚至企图成为非法活动的“闯将”、“干将”。这不得不让我们冷静思考:承载着香港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香港新生代,我们该如何以多样性的手段做好他们的统战工作,把他们引导到爱国、爱港的一致性上来,保证“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平稳实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理想?
一、香港新生代的思想剖析
香港新生代群体的界定主要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初期的一部分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在不久的将来,将是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尽管“80后”与“90后”的群体在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80后”顾忌传统,“90后”蔑视传统;“80后”追求理想,“90后”追求个性;“80后”创造潮流,“90后”追逐潮流等,但是,他们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这些相似的地方,为我们的统战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方向。
1、主体意识强,敢于追求思想表达,让别人了解自己。
香港新生代最显著的思想特征就是关注自我,有个性,有主见,自主意识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与其他人平等,自己的合理诉求应得到别人的重视,并且能为自己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努力能在社会中稳定发展。他们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学校,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而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这样的生存环境也就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懂得在现今的社会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凡事都需要靠自己来解决。所以,香港新生代特别敢说,特别敢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敢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际遇的不满。
然而,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香港新生代的自我中心思想也趋于严重。尤其是普遍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以及个人特权,个别人逐渐习惯了更多的关心自我,注重自我的实现,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追逐权力。
2、民主意识强,敢于追求民主,为实现民主而抗争。
其实,也可以这么说,香港人真正对民主的认识,是在“九七”香港回归的前后。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民主的,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为了向香港人灌输自己的西方价值观,同时也是为了阻碍香港的回归,才抛出了所谓的“民主”。一夜之间,民主从无到有,香港人来不及看清楚,便已收入囊中,并且在个别殖民时期培养的精英阶层的推动下,变成了香港人的“民主”思想。这样的“民主”进程,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香港的新生代,因为当时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乐意接受。所以,时至今日,香港新生代的民主意识非常强,总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民主和公平,讲求言论自由,讲求人权得到保护,讲求平等,渴望能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实现自由公正的选举,渴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领域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
但是,从本次“占中”事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部分香港新生代错误地把民主绑架到个人利益上了,由此而表现成个人主义思想突出,把个人利益凌驾到社会利益之上,更多地去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的实现。这种歪曲了民主本意的思想是十分可怕的,正如香港教师会副会长高家裕在香港学界反思“占中”时所说:“‘占中’打着争取民主的旗号,然而只求一己政治目的而漠视社会上其他声音,甚至罔顾法治,以激进行为企图胁迫政府屈服,这是否真民主?不能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就可以获得原谅。”
3、创新意识强,敢于否定别人的思想,打破思想的桎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教育的广泛交流,作为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桥梁的香港,自然在接受各种文化和接受各种思想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年青所蕴含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的先天性优势,以及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因此,香港新生代的知识掌握和储备方面远远超出前几代的同龄人,他们的意识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思想观念更是表现出了多元化。他们逐渐变得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在金融、科技、电影等领域逐渐成为了香港的领标。
但是,丰富的思维意识也可能影响部分香港新生代今后的发展观。近年来,极个别香港青少年喜欢在思想上追求所谓的创新,追求标新立异,他们不以爱国为荣,反以爱国为耻,孤立爱国爱港的青少年学生,把人家称为“左胶”、“五毛党”,污蔑大陆游客为“蝗虫”,甚至叫嚣 “香港建国”,把自己的创新意识用在了分裂祖国和反人民上,这是何等的令人气愤。
4、在主流价值观还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部分人出现了对主流概念的反叛。
香港在英国15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由于极难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政治地位低下,港英政府没有提供给他们生存的政治舞台,他们只好安心于殖民地臣民的现状,专注于经济民生,因而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香港回归后,香港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回到祖国的怀抱,本来是一件值得光荣的事情,但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殖民统治,对香港回归后身份的转变很不适应,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殖民思想,仇视共产党,仇视社会主义,甚至仇视祖国,阻止在香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港爱国未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是存在着很强的破坏力的,尤其是对新生代这一群体,如果他们没有国家的认同感,时时事事与中央唱对台戏,势必影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顺利实施,影响国家的国际声誉,影响未来对台湾的统一,同时,也势必出现“港独”或极端的“民粹主义”。
近年来,在一些香港事件中,我们也开始看到了这一方面的苗头,“香港人优先”、 “热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线”等“港独”组织不遗余力地展开攻击大陆舆论的宣传,甚至冲击解放军驻港部队军营,聚众“占中”,号召“罢课”,炮制“蝗虫”事件,组织“反陆客”游行,严重影响香港的社会民生。令人非常痛心的是,在这样的组织以及每一件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香港的新生代竟然充当了主力军。2014年的反“占中”游行、2015年的反“港独”游行,我们看到的主要还是40岁以上的人,他们都有较强的宗族意识,有一定的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相比之下,新生代在这些方面的缺失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5、对香港前途命运的担忧,同时又对“一国两制”没有充分了解。
香港的新生代群体心系香港,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香港是他们生养之地,是他们的未来,在笔者所接触到的香港青年人中,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对香港感到自豪的,都以作为一名香港人为荣,很多人都能对香港过去的成就如数家珍,对香港的文化表示认同。然而,香港回归后,经历了金融风暴、非典等大型事件,现在随着内地改革的不断深入,香港引以为荣的国际金融业,现在逐渐有被上海取代的趋势,香港赖以成功的港口、贸易,现在深圳、广州已经蚕食了很大一部分,香港人希望争取的普选,现在又因为泛民议员的阻挠,2017年一人一票普选行政长官已经不可能实现,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却又动摇着这一代人的信心,以致对香港的前途感到迷茫。
尽管香港回归已经有18年了,但香港的新生代群体对中央的特区政策能否长久坚持多抱有怀疑态度,特别是对“一国两制”没有作出充分理解,尤其是学生阶层,他们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过多地强调“两制”,而忽视了“一国”,忽视了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原则问题。所以,一些学生团体,如港大学生会、学民思潮和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等组织,公然做出高喊“港独”、挥舞港英殖民旗帜之类的数典忘祖的事情,在去年的非法“占中”事件中,又被别有用心的反港乱港人士利用,甚至甘当马前卒。
二、做好香港新生代的统战工作,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促进香港的和谐发展
从长远来说,香港的未来在香港的新生代,他们充满朝气,富有创想,如果能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建立起国家认同感,通过强大的祖国做后盾,香港的发展必定是辉煌的。问题是,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增强香港新生代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提高对“一国两制”的正确理解和支持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份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他的这一番讲话,对统战部门做好香港新生代的思想统战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所谓对香港新生代统战工作的一致性,就是促进香港新生代爱港爱国,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所谓对香港新生代统战工作的多样性,就是根据香港新生代的思想差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不同而开展多样化的统战工作,围绕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情况,在坚持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吸纳不同意见,在坚持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协调不同诉求,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凝聚各方力量,建设和谐繁荣的香港特区。笔者认为,对香港新生代的统战工作,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搭建平台,积极沟通,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香港和内地两地年轻人的思想融合起来,形成相对统一的国家理念。
1、从学校教育开始,加大对基本法的宣传,纠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基本法敏感内容的曲解。
《香港基本法》已经颁布25周年,实施18年了,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争议,比如第23条立法问题和第45条关于行政长官选举的条文,由于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当然也有反对派的阻挠宣传的原因)大部分香港市民对其了解不透彻,以致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们打着“民主”的幌子,肆意曲解,阻挠特区政府施政,顽固对抗中央管治,甚至勾结外部势力,企图反港乱港,所以才出现近来的社会乱象。
香港新生代对《香港基本法》的了解也是很肤浅的,香港电台、香港两大电视台以及高等院校中一些播音员、评论员和教育工作者都是港英时代培养的“精英”,他们的骨子里仍然保留着殖民的奴性和媚性,在宣传《香港基本法》的时候,肆意诋毁者有之,加入个人观点者有之,因此,在香港新生代的成长中,他们所了解的《香港基本法》,与原法的实质是大相径庭的。本次“占中”事件中一些学生的言论和行为,恰恰也反映出他们对《香港基本法》的了解匮乏。
让现在年轻的一代透彻了解《香港基本法》,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最好的途径是学校的教育。回归以来,香港对国家意识的教育是很不够的,一味强调香港的独立性,而淡化了中央的管治,致使一些人脑子里没有国家民族的慨念,对祖国大陆认同感不强。所以,对青少年加强国家意识教育,了解“一国两制”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尽管中央政府不能干预香港的教育,但是可以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通过组织反省“占中”事件和针对反对派杯割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开设论坛,加强与香港各级教育组织和各方教育机构的沟通,形成强大的言论导向,促使香港教育局重新修订《教育大纲》,使《香港基本法》成为中小学《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减少被误导的可能。因此通过可行的途径加大对香港教育课程设置的管理和引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此外,香港中联办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大力的官方宣传,或者通过组织民间活动进行民间宣传,走进社区、学校,提高香港市民对《香港基本法》内容以及“一国两制”、行政长官普选的认识。
2、加强沟通,减少对抗,促进两地新生代群体增进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同作出贡献。
香港“占中”事件以及其他一系列针对大陆人的事件,已经把两地新生代群体割裂开来,彼此产生成见,互联网上的双方对骂让人感到心寒,年轻人香港自由行收到的武断侮辱让人感到气愤。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香港,新生代都是祖国的中坚力量,祖国的未来属于他们,如果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一国两制”的实施可能会增加更多的麻烦,更令人胆寒的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的事情或会发生。
俗话说,沟通是解决纷争最好的途径。新生代群体正处于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的生理时期,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说,是“堵”不如“导”的,沟通、交流、做朋友是最好的方法。目前香港新生代对祖国大陆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管中窥豹的,因为很多人都未真正到过大陆,更何况大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幅员,他们往往只能通过一些道听途说,或者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了解,有些人对祖国大陆的认识甚至是歪曲丑化过的,他们通过一些针对大陆的外国传媒来获得了解,自然是适得其反。所以,对香港新生代的统战工作,必须以加强沟通为主,增强相互了解,加深彼此认识,才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可以广泛组织两地学生交流,加强两地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以及宗教活动交流等,你来我往,礼尚往来,加深联系,增进友谊,让大陆的新生代了解香港的实际,不再埋怨中央给他们太多的政策支持,也让香港的新生代了解祖国大陆的发展,让他们知道中央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这样,两地坦诚相待,自然会化暴戾为祥和,促进“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顺利实施。
3、做好香港新生代的人心回归工程,鼓励香港青年学生到内地就业或创业甚至求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祖国,从祖国的改革发展中受益。
香港750万的人口,拥挤在1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外谋求发展,而经济腾飞的祖国大陆正是他们最好的发展平台,所以,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通过这个机遇,迎接香港青年人的人心回归。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步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十三五”规划,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香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中,有许多人才适合内地的国民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香港2006年实施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把一些香港高级人才吸纳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中去,甚至管理部门中去,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要求并不高的职业,也可以吸收一些香港中青年作为职员。“十三五”规划还可以提出粤港澳合作,并作出充分具体规划,使香港能参与到国家快速发展的建设中来。香港毗邻珠三角地区,目前国家正在开发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我们可以给香港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大陆有上千所高等院校,其中也不乏学术科研的佼佼者,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香港学生来大陆求学,了解祖国文化和政治制度,通过内地和香港社会的共同努力,透过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实习体验,加强香港新生代群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使爱国爱港成为主流价值观。
4、团结香港知识分子和“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传播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思想文化。
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壮大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推动某一目标的实现。对香港新生代的统战工作,就是要提高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拥护,使他们的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顺应时代的发展。这需要让他们听到中央政府的声音,听到时代的声音。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掌握在文化传播者的手中,做好香港知识分子和“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统战工作,让他们为中央发声,为时代发声,是我们统战工作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团结香港知识分子,我们可以根据“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在道德底线、民族底线和国家底线认识求同的基础上,广交知识界、文化界的朋友,交流政治见解,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光大“同”的内涵,减少“异”的差距,争取最终达成共识,消除分歧,为香港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传播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思想文化。
目前,香港新生代正是互联网的网络大军,他们往往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发泄牢骚,了解别人的思想,与人进行交流,上网成为了他们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统战工作还要团结“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让那些富有民族责任感的网络“意见领袖”们通过互联网向民间宣传中央政府的香港政策,向新生代群体传播爱港爱国的正能量。
5、通过民主党派搭建桥梁,加强与香港各党派的沟通,传递中央信息,做好两地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
目前,香港有65个政党或社团活跃在香港的政治舞台,他们的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香港的新生代群体,这些政党,无论是泛民主派、中间保守派还是亲建制派,他们都是以争取执政为长远目标,在各级立法会中,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作为统战工作,应当加强与这些党派的沟通,增进互相了解,求同存异,争取实现共同的目标。
香港这些党派当中,泛民主派中的激进分子对中央是采取敌视和对抗的态度的,而整个泛民阵型,他们又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以罔顾民意,否决了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普选方案。因而作为统战工作,也就需要对其进行争取、分化和瓦解,让剩余的一小撮人成不了气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因为只是参政党的角色,无论与香港持何种立场的政党,还是那些有影响、有个性的无党派人士,都是比较容易沟通的。双方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从交友开始,时机成熟的时候进行交心,传递中央的对港政策,增进了解,建立爱港爱国的政治底线,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必定能起到中央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何志平在发生了“占中”事件之后曾说:“香港青年看不清自己的未来,看不到他们将来要追寻的是什么,能追寻什么,对未来恐惧和迷茫。”诚若如此,香港的未来殆矣。因此,如何引导香港的新生代爱港爱国,将不只是特区政府的问题,也是中央统战工作的问题,相信我们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地采取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还是应该可以画出一个同心圆,圆满的解决这些问题。
(注:作者系民进花都总支委员,本文获得2015年广州市统战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