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网上学苑

“中国崩溃论”必然崩溃

发布时间: 2016-04-07
来源: 人民论坛网
【字体:

  伴随着中国改革,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必然走向失败的论调从未间断,这种论调之所以幽灵般地久弥不散,一方面由于长期冷战思维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世界在中国崛起中国际份额下降带来的不满。无论西方社会怎样唱衰中国,无论“中国崩溃论”的杂音还要持续多久,中国的改革进步依然还会延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会因为这些声音的存在而止步不前。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冷静观察,沉着思考,谨行慎动,既要保持定力,又要去伪存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不偏,道路不离,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止,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事实说话,相信世界会还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公道的评价。

  最早唱衰中国的论调始于1989年

  纵观这些年来“唱衰中国”的种种论调,比较流行的几个时期无不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动荡。

  1989年,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必然要走向崩溃,中国会像东欧诸多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必然发生“颜色革命”,走向政治溃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借机加紧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渗透,“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趁机内外肆虐,在“西风压倒东风”的大势下,“华盛顿共识”开始成为“葵花宝典”。以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断最为典型,大胆预言中国必将是继苏联之后的“下一个”政治溃败国家。历史往往充满着反讽,时隔20多年后,当年预言中国溃败的干将,缘于《历史的终结》而名声大噪的弗朗西斯·福山本人也不得不由衷地指出,国家(state)、法治(rule of law)和民主责任制度(accountability)是现代政治秩序的三大基本要素,当三者达到平衡时,就会出现政治秩序的理想情况。因此,在建设政治秩序时,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强力的政府,然后厉行法治,最后是建构民主责任制度。法治和民主责任制度必须能够牵制政府权力,但如果国家因此丧失能力,则会导致灾难,像叙利亚、伊拉克一样,社会将陷入大规模混乱。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相反,政府权力受到削弱的美国则正在走向衰落。福山本人甚至直接指出,“中国的发展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符合了国际政治的规律”,“没有任何政治制度可以适用于世界所有国家”。历史的发展也的确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受当年美国民主输出恩泽的东欧、西亚、北非等国家,几乎没有一个转型成功,相反很多国家长期陷入经济低迷,政局动荡、社会失序。“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 Twitter革命”都只能是作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反面教材为美国向输出民主提供注解。而中国跳出冷战思维,摆脱西方意识形态遏制,走自己的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用30多年时间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破产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溃败的言论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崩溃论”应景上演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崩溃论”的“空城计”又如出一辙地应景上演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出口急剧下降,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再加之国有企业经营体制落后,效率低下,负债过高、银行呆坏账严重,中国经济遭受严峻考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大鳄伺机围剿香港,国家外汇承受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增长势头有可能就此中断。恰逢其时,以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所著的《中国即将崩溃》顺势抢占舆论高地,推波助澜,一度受到西方势力朝野吹捧。2001年8月章家敦在其公开出版的专著《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中公开宣称,中国过去50年在经济、社会及政治方面累积的弊病太多太深,目前的经济繁荣是“虚假的”,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强烈冲击下,中国将在短时间内“崩溃”。历史又一次让这些预言家破产,中国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还援手香港,有力击退了索罗斯等国际做空势力,为稳定亚洲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赢得亚洲各国政府的普遍信任,以2001年加入WTO为契机,2003年中国与东盟全面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此后10年中国不但赢得了年均GDP10.5%的高速增长,而且为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崩溃论”再度粉墨登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带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疲态骤现,尤其占有很大份额的出口遭受重创,中国经济瞬间失速,四季度GDP增长下探至6.8% ,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最高点6124点下跌至最低点1664点,出口锐减造成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库存高企,经济效益下滑,民众社会情绪紧张。再加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势力借机兴风作浪,扬言也要向中国输入“茉莉花革命”,一时国际国内环境空前紧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再度抛出“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也将随之垮台。事过境迁,回首再看,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为拉动国际经济触底回升做出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元旦献词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当前,中国社会正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求实现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增长转变,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区间。中国经济这种主动降速增效的合理区间选择也为“中国崩溃”论调再次落下口实。以美国学者沈大伟为代表,公开在《华尔街日报》刊发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凭空渲染中国富人开始大量移民海外、中国政府刻意压制异见政治人士、中国官员腐败、官员木讷和经济陷入系统性陷阱,将导致中国“崩溃”。由于此前沈大伟曾对中国发展持乐观肯定态度,这次一反常态,抛出“中国崩溃论”,一时间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唱衰中国的美国学者沈大伟绝不是最后一个,今后还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弗朗西斯·福山”、“章家敦”、“沈大伟”出现,中国从来没有因为他们的曾经出现和唱衰就止步不前,前进的道路上从来都不缺乏平庸的目光与质疑,相信这一次我们也同样不会因为“沈大伟”们的唱空而驻足观望。


  “中国崩溃论”会毫无新意地走向破产,中国只会越发展越安全,而不是越发展越崩溃

  立足当下,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采取积极审慎的应对措施和办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及以后的诸多“中国崩溃论”同样也会毫无新意地走向破产,中国的快速发展、财富积累和国际地位上升,只能提升中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只会是越发展越安全,而不会是越发展越崩溃。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注定“中国崩溃论”不仅不会成为世界的福音,而且会连唱空者自己也难逃其影响。

  第一,中国拥有13.68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这在全球所有经济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优势。随着全球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世界经济也要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无疑都是以需求端为主导重新架构和改造经济体系,真正让需求端精准发力,决定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这种世界经济体系的需求端改革,只会使中国市场的权重更加释放,实现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博弈空间更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中国市场作为发展经济最大潜在资源首次面向全球政治解放,必将发挥史无前例的巨大红利效应,一旦与之相关的各项政治制度、法规和政策配套完成,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虹吸效应必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以消费和需求为牵引的中国新型经济就必将崛起,势不可挡。

  第二,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口将突破1亿人,如此规模的高等教育人口红利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优质人力资源的储备,必将使中国经济在今后长期受益于超大规模的人才红利。回顾历史上的大国崛起,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无不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教育和大量的人才生产。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当前在全球教育和人才储备领域独占鳌头,这也就注定中国未来必将在发展生产力领域迅猛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经过60多年的执政,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能力日趋成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专业化能力日益提高。党的领导走向成熟,就意味着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风控能力大大提高,所有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无外乎是希冀党的执政出现重大政治失误,如果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执政理念先进、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成本优化,那么就注定各种“唱空”“唱衰”缺乏政治基础,无以为继。正如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所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可见,中国共产党对风险管控的认识已经到了很清醒很自觉的程度,这种风控意识的觉醒,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已经大为拓展,全球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也已经大为提高,风险分摊和利益共享的全球平衡机制也已基本建立,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约束框架也初步形成。“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区域性、国际性平台搭载的基本完成,无疑会为中国未来的增长和安全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正在展开的改革必将奠定未来30年内圣外王的国家基础,一旦中国发展的国际架构基础建设完成,国际空间投入红利开始释放,重新把政策目标调整到务实解决中国内部问题上来,中国崛起,注定将要改写世界治理体系,重回世界轴心地带,中华文明必将给全人类带来福音。到那个时候, “中国崩溃论”的话题就开始显得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以及“中国红利”,“中国梦”也就一定会成为“世界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原理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陈家刚:《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演讲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作者: 曹鹏飞
责任编辑: qichun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