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4-08-26
来源:团结网
【字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民主“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理念。中共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改革任务。这对于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合力,具有“真正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

  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显示,民主化既是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也是其重要使命和发展目标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民主必须要有也必然会有中国的特色。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百多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包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民主集中制为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机关、公民享有平等和参政的权利等,创造性运用于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实践,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人民民主而持续努力。相继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争得人民民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构人民民主”、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人民民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人民民主”,并最终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原创性概念。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底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时代升华,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单一和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经过长期努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价值引领上,确立了人民至上、保障人权、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核心理念;制度安排上,构建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权利行使上,建立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运行体系;权力规范上,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和健全党与国家监督体系等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为民所用。

  尤其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该体系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立法制度和国家机构组织制度等重要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人民管理和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畅通的渠道,包括选举领导人和人民代表,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自治等,以及对这些活动及其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确保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实际参与。

  因此,与西方自由民主相比,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关注和保障选举中的平等权利,更注重在整个国家治理过程中体现和实现人民主权,追求广泛的人民参与、全面的权利保障、有效的权力监督和系统的制度安排,以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这一特质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以改革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与完善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人民更多参与权利,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人民不仅在选举中表达意愿,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民主参与,不仅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而且使人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者,从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相比西方唯选举主义民主,中国式民主更关注实际效果,强调人民通过各领域民主制度与各层次民主渠道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各环节都能体现人民意愿,倾听人民声音,使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诉求与需求,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灭绵延千年的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然而,迅速发展的体制变革、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等因素,也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发展条件、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等方面的不平衡日益凸显,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愈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愈显突出。人民对自身利益状况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具解决自身利益问题的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赋予人民提出问题的权利,更使其拥有提出解决方案、参与问题解决及监督问题解决过程的权利。由此,人民的声音充分表达,需求和利益合理体现。例如,民主决策过程鼓励人民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使得政策更符合人民的实际需求,并提升人民对政策的认同感与支持度。政府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注重保障社会权利与经济福利,确保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使人民能够对公权机关、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从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信任感。

  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的交织,共同构建了人民对现代化进程的信心与支持,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内生动力。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民主参与中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同时,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不同社会阶层更加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这种内生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更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

  当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从内生动力角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实现民意的表达、传递和整合?如何更好地使决策体现人民的意志?如何更好地回应和解决人民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与完善,强化其“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属性,彰显其“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政治和制度优势,让人民群众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和发挥。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统战理论与政策教研室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

作者:黄天柱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