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性
任何制度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是影响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的理想追求;“兼容并蓄”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求同存异”是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的价值理念。
“天下为公”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的理想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其精神要义融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理念和功能实现等各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念、奋斗目标、执政理念等都承继了“天下为公”的精神要义。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主体的各民主党派也都以“立党为公、参政为民”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在推动国家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等功能,成为贯彻落实人民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制度形式。
“兼容并蓄”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兼容并蓄的优秀特质,即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予以包容,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和完善自身。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设是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彰显。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中国本土诞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设想和开创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时,一方面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的理论;另一方面,既基于近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探索历程,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政治、国民党一党专政予以了否定,也没有完全照搬当时苏联的做法,消灭其他政党实行一党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如对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不仅强调要保持其存在,而且强调要让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合作共事中做到有职有权、发挥作用;在处理矛盾方面,强调给予党外人士的不同意见予以更多的包容,“‘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在利益关系协调方面,既强调根本利益的一致,又尊重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群体的具体利益,用实际举措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包容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吸纳社会新兴力量,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有效避免了党派纷争不已、相互倾轧,有效避免了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求同存异”是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的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合”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过程是差异、矛盾、斗争的弥合、克服、平衡的过程,不是搞“清一色”,也不是“无冲突境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着“求同存异”的和合文化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开创了和谐政党关系和协商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共同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思想观念上难免存在一些差异。根本利益、共同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着深厚的“求同”基础;具体利益、思想观念上等存在的一些差异是需要“求同”的前提。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建立之初,就内含着“求同存异”的“和合”文化要义。
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秉持并发扬着“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以协商合作的方式“求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肝胆相照,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奋斗目标的一致性的显著优势。以民主团结的方式“存异”,执政党广纳群言、从善如流,参政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发现和改正错误、减少失误的机制,促进了决策、施策的科学性。
因此,正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所指出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呈现出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