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解决诸多问题,但首要是明确其基本内涵。其内涵就是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其中蕴含的相关道理、学理和哲理。以此为基点和依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十二个方面:
历史形成。主要解析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条件和发展过程。该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这个历史过程,深刻说明这一制度是内生性、原创性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
结构主体。主要解析其内部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为主体构成,是一与多的有机结合,也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相辅相成。这一独特结构使其具备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根本性质。主要解析其阶级属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它代表着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制度机制,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这个根本性质决定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原则、前进方向和阶级使命。
显著特征。主要解析其鲜明特色。其要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长期进行政党合作是核心要义,在共同奋斗中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是内在要求,从而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所在,也是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政治规范。主要解析长期合作形成的政治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合作型政党制度,要在充满各种挑战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坚持下去,既要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又要有共同恪守的政治规范。
理论依据。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政党联合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阶级使命的重要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立足中国国情和多党合作实践,推进相关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并用以武装头脑,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这一制度的重要保障。
文化底蕴。主要解析其文化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后者是这一制度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该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赋予其底气和神采。
功能作用。主要解析其在政治发展中的潜能和效能。《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将其作用概括为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五个方面。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实践,其功能作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独特优势。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优越于其他政党制度的实际效果,是制度效能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独特优势,也是一种比较优势。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后的社会实践来看,主要是它能够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国家团结稳定的坚实基础,注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动力。
运行机制。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围绕致力共同事业和实现人民民主“两大主题”,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具有“双重角色”,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合作者、参政党,形成了政治上合作和政权中合作两种合作形式和运行轨道。这体现了多党合作的丰富内容,保障了制度功能的全面发挥。
力量支撑。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动能构成。动能源于主体,力量在于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存在发展是该制度的基本前提,其功能作用受中共与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水平影响和制约。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法宝,把协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以此强化主体,形成共进合力。
重要价值。主要解析其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造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个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即一党执政和多党参政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政党关系,即长期共存、和谐相处;创造了一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即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辅相成;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治理方式,即促进和实现共同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共赢治理。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该制度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统一战线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