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两种学科路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主知识体系由历史、主体、关系、机构、机制、功能、文化、比较和发展等要素构成。其中,主体维度是核心,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执政党理论与参政党理论共同构成了该制度理论体系的内在支柱。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已相对完善并持续发展,而参政党理论的研究与体系建设仍显滞后,亟待加强。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既要全面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也需深入阐释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履行职能中的实践与贡献。通过系统总结参政党建设与履职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其内在规律,才能展现这一以“1+8+1”为主体框架,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核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层逻辑及理论内涵。这一体系既要适应并体现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又要契合并反映世界政治文明,特别是政党政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课题,对于丰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
构建参政党理论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首要且关键的任务是明确和完善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任何学科或理论都依赖于清晰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整体性地反映了学科或理论的发展水平与成熟程度,还指明了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因此,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既是构建这一体系的核心基础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的难点问题。
设计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应遵循两个核心原则:一是系统性与逻辑性。理论设计不能局限于政策界定或实践层面,而应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归纳,对实践与政策发展作出深刻回应,构建严谨、自洽的理论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和完备性。二是实践性与针对性。理论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现实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参政党面临的实际课题与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确保其在参政党建设和履职中有效发挥作用。
参政党理论研究参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理论体系应围绕揭示中国参政党的历史演变、政治活动及政治关系,形成逻辑严密的结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参政党的历史与发展规律、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表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框架,可从党建学和政治学两种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理论体系。这不仅能全面反映参政党的实践特质,也将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学理支持。
从党建学视角出发,参政党理论研究应聚焦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一是参政党应具备何种特征?二是如何建设参政党?三是参政党如何在国家和社会空间中活动并发挥功能?四是参政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基于这些问题,参政党理论体系可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参政党定位。包括参政党的历史沿革、性质、地位、职能及党际关系等,明确其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角色与使命。第二,参政党建设。政党的定位决定其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参政党建设应包括新形势下的目标任务、思想政治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履职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及其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等内容。第三,参政党履职。探讨参政党如何通过参政、议政、监督和整合等方式发挥作用,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和路径实现其独特功能。第四,参政党发展。研究参政党的发展方向,涵盖规范建党、扩大参与、特色立党、强化监督和扎根社会等内容,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发展路径。
从政治学视角出发,参政党理论体系可细分为六大部分:第一,总论。本部分系统讨论参政党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及其历史沿革,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中国参政党本论。本部分深入探讨中国参政党的形成、发展、性质、社会基础、地位、职能及自身建设,全面展示其理论与实践特色。第三,政治体制中的参政党。重点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及人民政协的关系,阐明其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机制。第四,政治过程中的参政党。本部分探讨参政党在公共决策、政治监督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展示其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价值。第五,比较视野中的参政党。从比较政治学角度,分析中国参政党与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联合政府及在野党的异同,得出启示。第六,中国参政党的发展趋势。展望参政党未来发展路径,探讨规范建党、扩大参与、特色立党、强化监督等议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参政党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政党,与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政党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特殊性使得参政党常常难以被外界充分理解,甚至容易引发误解。因此,要全面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参政党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外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与理解,也为中国学者在政党政治理论方面提供了一个具有原创性和理论增量价值的重要研究方向。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统战理论与政策教研室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