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协商民主的治理优势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当下,协商民主已经实现对国家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式嵌入,在促进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与内涵以及克服西式民主的弊病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治理优势。
促进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聚焦党群关系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以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为导向,通过把群众之声吸纳到公共决策之中,进而增强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以及包容性。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不仅注重吸纳多数人的意见,亦尊重少数人的合理诉求,包括一些边缘群体。易言之,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被赋予平等参与对话协商、公共决策的权利。同时,实践运行中,遵循一定的程序及规范,协商民主的参与者会倾向于采取相对温和、理性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多元的诉求中寻求共识,是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的有效方式。
推动协商民主朝着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抓手和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发展已经构建起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以及基层协商在内的七种协商方式,有效拓展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渠道,实现对各方群众利益诉求的高效吸纳与整合,为加强党群之间的联系及推动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与内涵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长期追求。中国所选择的民主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选举民主注重“一人一票”的原则,协商民主则追求“求同存异”的原则,二者有机互补、相辅相成,共同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实践层面,协商民主表现出与选举民主不同的表征,协商民主赋予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与公共决策的可能性。闻名遐迩的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典型代表,当下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很多地方被复制或借鉴,被视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群之间、政社之间相互链接的有效机制。解锁“温岭民主恳谈会”,会发现运行过程中民众被赋予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生动实践。通过直接参与,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训练,同时,真实参与体验有利于增强他们在民主政治方面的获得感、认同感与幸福感。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形态建构中,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互贯通、联动。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而言,协商民主是支撑其内涵建构与实践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服西式民主的弊病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民主道路选择,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要考虑自己的国情,要与本国历史文化相契合。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政治学者福山曾经提出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以美式民主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将会“一统天下”,成为人类社会“最后”的模式。然而,现实并未按照他的预测进行,美式民主在阿富汗、埃及、伊拉克等国纷纷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未实现“治”,反而引来“乱”。美式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票决”“多数决”,于民众而言,个体的政治权利主要是通过参加“大选”来实现,投票完成之后,就会逐渐远离国家的政治生活。
与美式民主相比,中国的协商民主并不是简单地奉行所谓的“多数决”原则,而是一种诉求共识的民主实践,是把多数意见与少数诉求相兼顾的民主形式,有效避免了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的遮蔽以及社会极度分化撕裂现象。同时,在协商民主的支撑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为人民提供投票参加选举的机会,还在日常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为人民提供广泛、多层、制度化的民主协商渠道,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拥有持续参与的权利。易言之,通过协商民主的七个实践渠道,人民在投票之后依然处于“被唤醒”期,政治参与的机会多元且易得,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广泛性、可及性、真实性以及全过程性得到充分保障。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