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地方要闻

巴南区委会:保护烈士纪念设施 传承革命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1-12-23
【字体:

  走进巴南区圣灯山镇大沟村,原本杂草丛生、年久失修的程忧声烈士墓也修缮一新,纪念碑、烈士墓本体翻新了,烈士墓上的字体也进行了描补,墓地四周种上了万年青和笔柏树,地面也进行了清洁维护,还专门增设了程忧声烈士简介。“程忧声的墓地,现在由村民程自焱专门负责管护。一周至少要做两次清洁。”圣灯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张怡然介绍说,之前散葬的烈士墓地基本上没有人管,也没有经费管理,从今年7月份起,散葬烈士墓地落实了管护责任人,签订了管护责任书,建立了档案资料,镇里每个月至少要巡检2次。这得益于民进巴南区委会提交的提案。

  缅怀先烈

  首先要保护好烈士纪念地

  “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缅怀英烈,首先要保护好烈士纪念设施。”巴南民进会员毛永利说,今年清明节去“江东顺烈士墓”扫墓,看到墓地现场环境很差,没有碑文、没有生平事迹,就萌生了“加强烈士纪念地保护”的想法。毛永利的想法和民进巴南区委会的想法不谋而合。民进巴南区委会在持续深入的调研中发现,巴南区多数烈士纪念地保护较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一些散葬烈士墓地缺乏规划、维护和管理。

  在巴南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民进巴南区委会提交提案呼吁全面梳理全区烈士纪念地情况,对全区所有烈士纪念地实际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并广泛开展史料收集、事迹整理,建立档案资料;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区烈士纪念地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不能统一迁入烈士陵园的要进行修缮改造;对于处于城市开发范围的烈士墓地,可提升改造为烈士陵园或红色文化公园,增设停车场、烈士事迹陈列室等,真正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烈士纪念地的规划管理和改扩建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预算全额保障。

  详细调查

  开展管理保护专项行动

  “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分布在荒山野岭的烈士墓进行了拍照定位、调查校核。”巴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科工作人员唐丹说,根据调查校核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规范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信息档案。对全区38处革命遗址开展了普查,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了《红色遗址迹图文集》。对周渭川烈士墓、程忧声烈士墓、蒋明友烈士墓、圣灯山烈士集中埋葬地、鱼洞工农坡烈士墓等进行了修缮。

  此外,该部门还联合巴南区检察院开展了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要求责任单位建立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台账、落实纪念设施管护责任、做好清扫保洁及绿化美化、做好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标牌、做好对纪念设施的定期巡查,并将鱼洞革命烈士墓、龙洲湾江东顺及无名烈士合葬墓作为全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示范点。

  修建烈士英名墙

  传承革命红色基因

  据了解,巴南区多部门合作,通过认真核查党史、走访烈士战友、亲属等,深入挖掘搜集整理了烈士信息和英雄事迹,经过7个月的努力,已于2021年11月编纂完成了巴南区烈士英名录。

  “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值得永远铭记。我们还将在南泉烈士陵园内修建烈士英名墙,让烈士的名字世代流传,让红色的基因永远传承。”巴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表示,未来几年,将继续实施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2024年完成所有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维护,把纪念设施都打造成环境优美、庄严肃穆、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场所,让巴南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窗口。

作者:陈思妤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