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小小缩影

发布时间:2005-04-20
【字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构想中,教育与医疗这两项人人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无疑是夯实和谐社会的两块坚实的基石。人们的受教育权利与医疗保障权利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所必需的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所必需的条件。

    我国的教育、卫生等事关全体人民福利的社会事业建设进展情况如何,当前存在哪些不和谐因素,有哪些是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怎样才能扭转社会发展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带着这一系列问题,2005年3月27日—4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率领民进中央考察团,一路南行来到位于江苏南部的镇江、常州和无锡三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赵光华,办公厅副主任吴新秋,研究室副主任刘志奇,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徐菊英,秘书长王鲁彬陪同考察。

    张怀西副主席在苏南三市考察期间分别就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问题听取了当地主管领导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常州市北郊中学、常州市横山桥镇五一实验小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和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张副主席对于江苏的省情十分了解,这也使此次考察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信息。

    镇江、无锡和常州三市位于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洲,是三座既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又有明显区位优势,正在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兴城市。2004年,镇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增长14.7%,人均GDP达到3550美元;常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6亿元,增长15.5%,人均GDP超过3800美元;无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增长17.4%,人均GDP约6250美元,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八。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但三座城市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三座城市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外部条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作为,更令考察团一行深有感触。

    
    镇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探索中稳步推进

    镇江作为全国率先启动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两个试点之一(另一个为九江),自1995年以来,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职工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基金的“双结余”。镇江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医疗保险覆盖面宽。目前,镇江参加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72.3%,其中城镇职工参保率达到了98.9%(包括不在岗职工、所有分流人员和社会灵活就业人员,是统计年鉴上的最大口径);农村居民医保覆盖率也达到91.3%。值得一提的是,镇江的医疗体系通透、一体,城市居民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也可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可见,镇江参保率之所以很高,是因为政府并非以身份定险种,而是以能力定险种,并将不同层次的保障内容纳入同一体系种通盘考虑。

    2.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镇江平均个人自付的基本医疗费用约占基本医疗总费用的17%,并且参保职工发生的规定范围内医疗费用都能得到及时报销,慢性病保障度高,个人负担也比较适中。起伏线的规定因人而异,高工资高起伏、低工资低起伏,较好地与社会承受力相适应。

    3.医疗救助体系比较完备。镇江市政府每年投入1500万,使救助对象全部进入医保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4.医疗保险管理水平较高。10年来,全市累计征缴医疗保险基金36.2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存3.84亿元,基金运行比较平稳。镇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职工工资和GDP增长水平基本持平,且实现了个人帐户如实沉淀,统筹基金收支平衡,风险基金按比例提留。

    5.服务改革成效明显。多年来,镇江没有出现一起因企业破产、改制,而使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医保无法落实的情况。显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推进镇江企业改革、保障职工权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诚然,镇江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其一定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更与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

    汇报会上,市领导也向考察团提出了他们希望向有关方面转达的建议:一是要重视医疗保险的立法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应对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民合作医疗制度作全面的规划与调整。二是要重视农村医疗保障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打破城乡壁垒,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设立缴费标准和享受待遇多元化的保障层次,最大限度体现社会公平。三是要重视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建立多元化的救助机制,对参保人员和困难人员要设立自付最高封顶线,在政策性救助的同时,还要设法给大病患者以慈善捐助。四是要重视配套改革的完善,国家应尽快出台“新三改”(医保、医疗、医药)指导意见,同步推进“三项改革”,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张怀西副主席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镇江市十年来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医疗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改革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镇江从1995年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镇江市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做出了表率。他表示会把镇江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及相关政策建议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方面及时反映,以期更好地推进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常州、无锡各级各类教育亮点纷呈

    考察团在常州、无锡期间将目光重点聚焦在当地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应当说,两座城市的教育发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常州“科教兴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已成为其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基础教育高质量

    常州教育目前已经基本达到“普十二”的水平,包括农村在内,高中教育毛入学率高达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无锡市的情况更好,基本可以达到“普十五”的水平,每年约有75%的小学生能够升入省重点中学。张怀西副主席专门视察了两所省级实验小学——常州横山桥镇的五一实验小学和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五一实验小学虽然只是一所村小,但是在镇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五一实验小学办学条件优良,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教育教学严格规范,教改实验积极活跃。常州的基础教育拥有扎实的基础,也相对比较均衡。常州百姓的小孩上学较少择校,因为“家门口的学校就很精彩”。锡师附小是一所拥有92年历史的名校,不仅负责儿童教育,更将指导师范生实习、为地方小学教育研究服务作为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年轻的校领导班子秉承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积极探索内涵发展教育的道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放大。

    二、职业教育高水平

    常州是制造业基地,有6个特色产业基地,集中了一批现代化产业,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常州人很智慧,他们在全国职业教育门庭冷落、普遍滑坡的时候,先后几次抓住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将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教育门类。在常州,学生进入职业高中的比例(52%)要明显高于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48%),因为职业教育就像一座“立交桥”,多样化的选择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常州的职业教育宗旨非常明确,就是为社会输送既有较高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银领”人才。连续几年,常州职业教育保持着98%以上的一次性就业率,这不仅说明常州经济快速发展、需求量大,更说明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分契合。

    三、高等教育有特色

    常州和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工业先进、新兴科技产业发达,为此,其高等教育发展也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常州人理性的意识到,办高水平的综合院校对于常州并不现实,于是他们将重心放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并与职业高中教育互为补充、相互打通,构建起了科学合理、开放互动的职业教育体系。张怀西副主席在常期间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坐落在武进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联合体,是一座内外开放、资源共享的新型大学园区。市领导筹建园区的初衷很务实,就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百姓的受教育愿望;市领导对于园区的规划设计十分新颖,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不仅学校之间没有围墙,公共资源共享实现最大化,而且园区外面的围墙也要拆掉,真正成为与社会融为一体的现代文明社区;市领导对于园区内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也很现代,就是推行园区内院校对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能够提供充分的帮助,为学生提供跨校就读、教师跨校任教的平台,努力使每个毕业生至少拥有学历文凭、职业资格以及计算机、外语和汽车驾驶五种证书。园区�
作者:徐 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