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既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河南听课侧记
11月8日的河南郑州,风和日丽。这天下午,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听课者——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
13:50,王佐书走进二(七)班教室,坐在最后一排。
14:00,上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青、苗、丁加上偏旁后可以组成哪些‘字宝宝’?大家分组讨论后,组长们到黑板前填写讨论结果……”郭书君老师根据讨论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形声字以及形声字的偏旁意义、读音变化等相关问题,再通过一组新形声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
同学们积极配合,争相回答问题,教室气氛活泼、生动。
王佐书认真听着郭书君讲课,时而微笑、时而凝思,不时翻看教案,并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一节课下来,他笔记记了两大页。很快,下课铃声响了。王佐书上前与郭书君握手。随后一行人来到会议室。
“今天我们把官、衔之类的都去掉,我就是王老师。我教了多年书,对于课堂、教师十分亲切。但好多年不上课了,也有些生疏。今天评课,主要是和大家切磋教法,供大家参考,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王佐书笑着说,一席话让现场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王佐书先让郭书君谈谈讲课设计。郭书君介绍了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也反思了教案中设计的儿歌环节没来得及操作等问题。
王佐书插话说:“教案发给别人了,意味着一定要完成。如果担心时间来不及,可以在后面注上‘机动’,这样就有余地。”
听完郭书君的教学设计后,王佐书说:“这是一位热情饱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好老师,教学是感情交流,课堂民主氛围很好。老师普通话标准,讲课也很用心。好的方面不再多说,我提出几点建议。”
王佐书建议,老师要注意每个细节,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时,要观察他们的笔画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包括写字的姿势;小组讨论时,不是简单分组就行了,老师要积极引导,提高效率,让同学们把讨论结果互相传看;提问方面,有的同学一节课回答两三次问题,有的同学一次也轮不到,老师要善于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回答完了,老师不要立即评论,应激发大家的兴趣,让同学们评论……
这位很久没进课堂的王老师说起课来头头是道,任何问题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老师说‘包’加上偏旁可以变成其他形声字,事实上‘包’左右两边都可以加偏旁组成形声字,准确的说法应说明左边加还是右边加。老师在讲课时把草字头说成了草字旁,这显然是口误,口误不可避免,但如何把口误变成教学内容值得研究,比如可以问同学们‘老师刚才说草字旁对不对’……”
最后王佐书特别提醒老师们,要把最关键的问题放在同学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讲出来;对重点问题的突出和强调要区别于当时的语言环境;每节课结束时要引导同学们及时总结和反思。王佐书一边评课,一边与教师们交流,现场气氛轻松、和谐。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
“课要多讲,多评。教学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艺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贵在得法。最优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产物,既要发扬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及时、艺术地弥补教学的不足。”王佐书说。
“王老师严谨、细致,注重细节,评课十分到位,把很多教学技巧、教学思想融入其中,与其说是点评课,不如说是教师培训课。”现场的老师们如是说。
短评:
后纲要时代,需要更多人走进课堂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特别在百忙中走进小学课堂。
学教学论出身的他给予年轻老师们很多教学方法的指导,从点到面,一丝不苟,其认真、严谨之风令在场师生感慨不已。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在宏观层面的制度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提高质量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提升需要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上。无论我们如何为教育环境问题鼓与呼,教育目的的最终达成还要靠师生在一节节课上的鲜活互动。
为此,我们呼吁更多关爱教育的人,走进学校,亲近课堂。
(责任编辑:温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