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华语电影: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不可或缺

发布时间:2010-07-20
【字体:

  “中国电影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要在电影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造转化;要面向世界,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巧,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效沟通起来。尤其是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包围,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如何与现代的电影手段相结合,已成为华人电影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  严隽琪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话语的霸权、文化的霸权。既然有霸权那么就有反抗,这就是后现代以及之前的美学艺术出现的原因。这种对现代化的质疑也就是对从启蒙思想家开始到今天西方社会工业化的质疑。这证明了今天不仅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这种需要的实现是可能的。我们周围的生活对中国文明现状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表达了极大的不满。用学术语言来说,当前强制性的消费主义、媚俗艺术造成的人们精神的离散,给个人、给家庭、给事业、给整个社会已经造成了很多伤害。

  由民进中央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6月13日至15日分别在上海和苏州举行。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电影界的李前宽、翟俊杰、冯小宁、李行、吴思远、郑国强等近百位电影人、专家学者就“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尤其是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气氛活跃,问题引人深思。无论是从中华大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华语电影的角度,都表达了对当下一些媚俗艺术的不满和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强烈愿望。

  华语电影只有保持文化自主性,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我们民族清晰的文化身份?中国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我们首先必须抵制霸权文化,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说到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种子……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如果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也就是说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层意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就文化自觉进一步阐述说:“就世界范围而言,文化自觉还包括要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增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中国走的是“既要植入更有应对、不仅学习更重创新”的“继发现代化”之路,其中不一定完全符合“原发现代化”标准的部分,“或许恰为中国现代性的原创性与特质的表征”。在世界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大势下,只有保持文化自主性,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体到电影,严隽琪主席说,中国电影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要在电影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造转化;要面向世界,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巧,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效沟通起来。尤其是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包围,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如何与现代的电影手段相结合,已成为华人电影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对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土壤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兴趣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要在世界范围进行不同文明之间均势地位条件下的对话,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凸显我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岸四地电影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当前,中国电影正以繁荣的姿态进入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今年的票房总额预计有望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大关。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和产业规模将在近几年有一个更大的跨越。面对大好形势,如何保持在调整增长的同时,提升华语电影内在的品质,有力地彰扬主流文化价值的理念,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品牌,进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成了当务之急。

  两岸四地同宗同源,共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两岸四地对电影的交流日益深入和广泛,涌现出一大批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具有较好艺术品质,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的优秀影片,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位的生活文化需求。两岸四地的电影人本着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振兴华语电影世界,造福亿万电影观众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创造中国电影的繁荣做了重要贡献,为增强华语电影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举一个例子,去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这部电影在大陆票房是几亿人民币,在台湾的发行却只卖了200万台币,我们可以看出这之间的落差有多大。通过开展两岸电影交流这个活动,可以让台湾的观众能够熟悉大陆的影片,能够接受、喜欢看大陆的影片,而大陆的观众能够熟悉台湾的影片,喜欢看台湾的影片。

  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壮大,亚洲及全世界对中华题材电影的喜爱,可以预见电影工业的前途一片光明,这势必也会带动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但是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票房去年是100亿美元,是我们的10多倍,美国人均电影院票房价值更是我们的70倍。即使我们今年就算能达到100亿人民币,那也是不够的。所以,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岸四地对电影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中华文化仍然是华语电影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下世界的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竞争的激烈,有惊喜,有无奈,有压力有机遇有挑战,所以交流与合作,发展与共赢,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联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在总结这次论坛的成果时,非常赞赏论坛的一个共识,即中华文化仍然是华语电影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他说,我们正面临全球化的时代,包括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从文化角度讲,也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华语电影要走向世界,不竭的动力还是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中华文明在两岸四地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新的时代灵魂。

  电影是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文化载体,几千来的传承和沉淀,中华文化就是中国电影的根,是中国电影的魂。著名电影导演李前宽说数以万计的中国电影中,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人生价值观,就是我们中国电影创作的精神力量之源,它支撑了中国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中国电影的精神。我们中国电影有责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崇高精神境界。不论是大陆电影、台湾电影、香港电影和澳门电影,都扬溢着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骨和人文理论的观念,再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浸透着浓郁的风情和乡土气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仍然是华语电影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是参加这次论坛电影人的共识,更是华语电影旺盛生命力的客观存在。

  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无疑仍然任重而道远

  美国脍炙人口的《阿凡达》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反正你看了就被他吸引住了;还有很多年轻人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网络、游戏把他吸引住了;还有很多演员都不拍电影去拍电视了,这个见效快……

  大陆去年的票房,虽然涨幅很大,但是基数太小,美国一个《阿凡达》的收入就超过了我们全年的收入。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美国和好莱坞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好莱坞的目标是争霸世界。他们看准了我们的市场,伴随着口水和质疑上映的《花木兰》就在一片争议声中赢得了3000万票房,而像《2012》这样的灾难大片更是轻轻松松拿走了3亿多,这还仅仅在中国。《功夫熊猫》则在全球拿下6.3亿。他们都用了中国元素,通过中国市场,大赚中国的钱。

  如此等等,在当今世界电影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新问题让我们感到,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的确仍任重而道远。诸多因素使我们的电影事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但没有退路,我们必须正视挑战!

  目前,内地电影发展大势是好的,是发展的,但是整体产业和法规法律的层面来看,我们存在的问题的确还不少。吴思远是最早进入内地影坛的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他说:“我知道电影对中国现在的意义。现在大陆的票房是62亿,对地产商来说是很少的,但是几年之后,我相信,它就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因为我们有13亿的人口,只要电影政策对头,政府把握正确的电影方向,不要管电影怎么拍,而要管电影怎么营销就好。我们现在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没有电影法,没有营销法。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电影的进步。”他说这好比要五、六岁的小朋友和成年人一起看电影,要么电影很幼稚,要么电影对小朋友有损害。这些都是我们眼下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不是文人

作者:毛梦溪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