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春天的脚步,“两会”向我们走来。今天,在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的凯歌声中,吹响了“十一五”开局的进军号角,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更加牵动人心。
过去的一年不平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给“十一五”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两会特稿”——《我们这一年》,回顾去年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望今年和“十一五”的发展前景,迎接“两会”的召开。
春和景明迎盛会,最是发展牵人心。
圈点2005年的经济答卷,代表、委员们豪情满怀。这一年,我们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保持了经济稳步上升势头,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十五”计划顺利完成。
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科学发展观正在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实践。
增长方式:变中求好
2005年1月13日,在深圳市委全体会议上,一份《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的讨论稿,引起热烈反响。这份非同寻常的文件,首次提出一套涵盖41项考核的指标体系,人均GDP、万元GDP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等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指标,成为其核心指标。深圳市领导班子的宣言掷地有声:告别“速度深圳”,打造“效益深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会长梁志敏见证了特区乃至整个广东发展模式的几番嬗变。他说,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是一场深刻变革,更是一个鲜明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为全国贡献了“深圳速度”、“珠江模式”、“三来一补”、“出口大户”……然而,先富起来的广东也较早遭遇土地、水源、能源、人口、环境等重重压力。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量的积累、没有一定速度,不可能有发展;但发展必须破解“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大课题。如果不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深圳的“特”、广东的“先”都很难再“特”再“先”。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新路”,从广种“中低产田”到争种“高产田”,广东不再跟别人拼总量、比速度、排座次,而是越来越看重发展的质与效,用科学发展观开创继续领跑的新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长刘奇深有同感:转变增长方式,东部尤为迫切。“温州模式”曾给当地创造了巨大财源,可这几年,温州也陷入“成长的烦恼”,面对缺水缺电缺地之痛,面对贸易摩擦频仍之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增长方式不转型,死路一条!科学发展观给东部指明了航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给东部把稳了舵盘。调控的“有保有压”,带来了脱胎换骨、优化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得机遇;调控的“倒逼机制”,逼出了“更快还得更好”的理念,逼出了一系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2005年,科学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第一关键词,东中西部地区纷纷酝酿发展模式之变。去年,我国GDP增长率达9.9%,原油消费量反而减少了0.5%,一增一减,说明国民经济是在能源消耗幅度下落的同时确保了较快增长。“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两个目标,即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约20%,一升一降,印证着科学发展实践的坚实足音。
城乡统筹:破题开篇
2005年12月1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特色农家饭店生意正忙。36岁的女主人贾瑞祥快人快语:“现在种地不用交税,耕地、浇水、买农资这些活计村里也都统一包下,日子过得轻松了,空闲时间多了,我们就在自家院里办起了民俗风情旅游。这几天还不算旺季,一到黄金周那就火啦,光我这俩窑洞就得接待四五百人。今年全家单是这份旅游收入能净挣3万多元。”
全国人大代表、大寨村党支书郭凤莲说,贾瑞祥家是大寨农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1574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减免农业税人均直接受益42元。村民纯收入涨了,是因为发展路子走对了。中央高度重视“三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多。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不是让农民坐等,咱自己得快点迈步。如今大寨人也讲科学发展,光靠土里刨食,刨不出小康。大寨增加农民收入靠的是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立足“农”字,利用发展工业、副业来补贴农业、带动农业,争取5年内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建起一个城市化的新大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说,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在艰难爬坡,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后连年明显扩大,去年仍达3.22∶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更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最大亮点,只有让9亿农民生活丰足,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业稳,天下安。2005年,我国农业轻装前行,当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就逾3000亿元;“十五”之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连续两年累计增产1000多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6%以上。“三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近3年连续出台3个支农惠农的1号文件,力度之大,多年未有。今年的1号文件,多管齐下,全面破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部署。乡野田间,正播撒着、实现着新的希望!
自主创新:吹响号角
2005年9月,国内家电巨头TCL推出薄典BO3液晶电视。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权威机构评审,这款BO3液晶电视以高达20多项的技术专利和全球领先的创新设计,在上千件中外参选产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家电业年度最高荣誉―――最佳自主创新设计大奖。专家们感叹: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先进液晶电视。去年,在彩电、手机、空调、多媒体、数码电子等多个领域,平均每3天就有2件印有TCL标记的新品上市,集团共申请专利1200多件,国内外已注册商标400多件,还有近300件尚在申请中。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总裁李东生说,从贴牌到创牌,从“制造”到“创造”,自主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华民族腾飞兴旺的不竭动力。我国平均生产1台个人计算机只赚来一捆大葱的钱,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过低。没有创新的增长难以持续,靠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成不了贸易强国;靠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为基础,成不了经济强国。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钞票买不到的,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得建设创新型国家。身为创新主体,中国企业责无旁贷,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作头等大事,让遍地结出的创新硕果成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强大引擎,这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回应。
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强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激发了人们的豪情,也坚定了创新的信心。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专利申请476万余件,比上年增长35%,是近20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占到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响彻华夏,汇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科学发展观凝聚党心、民心,科学发展也任重道远。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凸显,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改革攻坚的任务愈加繁重艰巨。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再上新台阶,为“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
作者:龚雯 原国锋 朱隽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