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聚集在甘肃天水市的中央和地方数家新闻媒体,在得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来参加2006(丙戍)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消息后,扛着“长枪短炮”赶到许嘉璐副委员长下榻的宾馆。上午乘坐了三个半小时的汽车刚从兰州赶到天水,下午又参观了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劳顿未消,仍面带微笑,亲切地与在场的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节目、香港凤凰卫视、甘肃省电视台、天水市电视台,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甘肃日报、天水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一一握手寒暄,并逐一回答了他们围绕伏羲文化和公祭活动提出的十余个问题。
关于传播伏羲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许嘉璐说,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传说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得出阴阳、太极和八卦,后来才演变成周易。周易中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哲学观,反映了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具体说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周易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如事物都是辨证的,相辅相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社会要和谐,天下要和谐。阴阳和谐、和合的思想是由伏羲创立的,我们弘扬伏羲文化,对制止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克制无限膨胀的物欲,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有重要的意义。
许嘉璐说,我是一个学者,关于伏羲文化,目前尚没有任何出土文物的直接证明。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三皇本纪》和汉代的《纬书》。伏羲文化是口述历史,而不是文字历史。在人类的童年,差不多都是口述历史,包括希腊神话,融入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拜、想象与图腾,因此,不要按照今天的考古学去找考古的遗迹。我们可以相信,远古时代,在天水这个地方,有那么一位部族首领,对世界万物的形成,有总体的思想,即阴阳生太极,太极生八卦。他教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本领。他是当时人们所塑造的我们的太始祖先。要相信古代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
关于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嘉璐说,非物质遗产,是至今留存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民族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淀到今天的活化石。所记载的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代创造文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史。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也就不知道走向何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丰富了,如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丧失殆尽,我们就成了失去记忆的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甄别,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可以放到博物馆里。那些需要弘扬的,如庆阳的香包,体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是抢救,第二是保护,第三是研究。甘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甘肃的经济发展会很快跟上来。但是抢救、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定要等到富了以后再说。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民族并不富裕,但他们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很重视,现在有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开始富了。
关于是否可以把祭祀活动与经济挂钩,许嘉璐说,中华民族本质上说是一个无神论的民族,不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这是农耕文明的特点。我们供奉祖宗的牌位,以这种形式做载体,祭祀自己的家族和先人。中国有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习惯是尊祖敬宗,但是不迷信祖宗。现在有的人,一提起传统节日,就和经济挂上钩,对这种说法我不赞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文化的因素带进来,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慕尼黑的啤酒节,使多少商家发了财。把传统节日当成地方振兴经济的机会,不能一概的反对,我不赞成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把文化降低为广告是不对的。
关于怎样认识政府在弘扬民间文化中的作用,许嘉璐说,公祭伏羲大典,在民间已经搞了16次,去年起提升了规格,由省政府主办,使祭典活动有所创新,扩大了在海内外的影响,因此不能把政府的参与看成是负面的因素。我们的民间文化,如果没有政府的提倡,根本无法流传下来。由于政府的参与,给予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采访结束后,许嘉璐主席和众多媒体的记者,一一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