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严隽琪在台与原福建省立农学院一、二届校友会面

发布时间:2013-12-19
【字体:

  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台召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12月19日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与4位在台北的原福建省立农学院一、二届校友会面时,追忆其父、留美归国昆虫学家、教育家严家显先生1940年应邀创立福建省立农学院,并被聘为首任院长的往事。 

  严隽琪甫进饭店贵宾厅,等候多时的老校友一阵轻呼,纷纷上前握手问候:“哎呀,真与妈妈长得像!” 

  已经年逾90的第二届农经系学生颜桂秋回忆,当时因为自己是外地学生,逢年过节严家显先生就会邀请他去家里吃饭,师母会做很多拿手的福建菜。严家显夫妇不仅在为师上作出表率,在做人上亦是他们这些学生的榜样。 

  严家显先生是江苏吴县人,1906年生,1931年金陵大学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继而赴美国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和广西省政府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广西省农业督导专员等职。1940年6月,他受命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时年仅34岁。 

  参加会面的万雄、林复、邱人璋,是福建省立农学院创校当年入校的学生,如今均已耄耋之年。曾任两届台湾中华植物病理学会会长的邱人璋回忆说:“只经过短短4个月时间,严院长就基本完成了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1940年10月7日,学院在永安县黄历村开学,院长开宗明义提出‘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研究农业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抗战胜利后,福建农学院迁回福州。台湾老校友又追忆“新校园背靠鼓山、面向闽江,尽管校舍是草舍,可风景好美,在福建当时的学校中也是出名的。”深耕农业一甲子、育成46种新品种作物、对台湾农业的试验及推广应用影响深远的万雄拿出了严家显寄给他的家人照片;被誉为“茶界良师、功在台茶”的台湾茶叶界三巨头之一林复先生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与严家显先生的合影照片。 

  严隽琪表示,“感谢福建农林大学做了很多工作,将那段历史重新唤醒。感谢福建农林大学为父亲立了铜像,了却母亲的一个心愿。他们还将家父当年的办学思想整理成册,让我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她说,尽管父亲在上海去世时她仅6岁,但还是不知不觉受了父亲影响,多年都是在大学里教书育人。她回忆,因为家人的关系,小时候家里的饭菜都是福建的味道,对福建的小点心也是至今念念不忘。 

  福建农林大学前身之一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成立于1940年。因学校地处战时省会永安的黄历村,所以当时的校友称为“黄历校友”。福建省立农学院427名毕业生中有180多人到台湾工作,他们为台湾农业的发展和农业高等教育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首任院长严家显先生更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孕育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的教育思想,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有人如此评价:台湾农业如果有问题就是省立农学院毕业生出了问题。今天台湾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处处可见当时黄历校友努力工作的身影,除了被誉为“台湾早年农业教育界柱石”的贡谷绅,长期从事昆虫研究和农业推广的陈锦文教授及其夫人潘淑慎,台湾植物保护工作主要推动者邱人璋先生,为台湾动植物商品检验作出突出贡献的廖树祯先生,长期主要保障台湾粮食供应的陈道纪先生、台湾凤梨和木瓜主要品种改良者许志超先生,长期从事台湾经济发展规划的黄子贞先生,台湾土壤学专家张仲民先生等,成为促进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立量。 

  据悉,由福建省立农学院发展而来的福建农林大学,目前有22个学院,在校学生3.3万人,每年招收研究生1000多名,已与台湾大学农学院等建立教学联系。 

(责任编辑:张禹)

作者:杨振敏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