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传承人如何寻找接班人?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团结报
【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明脉络,又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口传身教,得以保留至今。然而,我国多地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目前正逐渐萎缩和消亡。9月23日,文化部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了一个信息:到今年8月为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9月22日,民进中央在北京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建言献策。与会人员发言涉及非遗传承的人才断层、传承机制、非遗生存土壤、推进非遗立法等多个方面,但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仍成为焦点。这与文化部发布的信息高度一致。

传承人老了,接班人还未找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研究中心主任邓丽丽在去年做了一个课题,内容是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对策的研究。邓丽丽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市在非遗继承和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少有效的传承机制,这直接导致非遗的保护传承后继乏人。

“现在真正能做北京绢花精品的人非常少,应先解决传承的问题,把技术保护好。”北京绢花代表性传承人、家族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在民进中央非遗继承和保护研讨会上说,很多年轻人学习了三五个月,发现没有工资,又没有地方住,就放弃了学习。

无锡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也谈到:“非遗传承主要是传手艺,我们面临传统技术和技法的失传。”目前,惠山泥人从业人员,包括在职的、退休的及个体工作室、小作坊也不足百人,是惠山泥人历史冰点。在赵建高看来,非遗传承核心问题在“人”,非遗项目工作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雇佣条件,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而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持续地培养大量群体的接班人。

平阳麻笺,以山西襄汾邓庄所产为上,又叫“邓庄麻笺”,在明清时代曾被指定为皇宫用纸,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受现代造纸工艺的冲击,制作平阳麻笺的古老造纸手工艺濒临灭绝。平阳麻笺传承人、邓庄丁陶麻笺社董事长梁虎无奈地说,由于造纸厂基本设在农村,年轻人去这里工作被认为没有前途,即便是高工资也吸引不到年轻人。

“北京市东城区原来有一个统计,我们的传承人的年龄是在65岁至90岁,而且很多传承人是传男不传女,传家不传外。”邓丽丽说。


生机萌发,非遗在广义上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认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社区里的文化传承、在学校开设课程等属于广义培养;职业学院的教育培养为狭义培养。他主张利用现代的教育方式来传承非遗文化,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一边是尴尬,一边是努力。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非遗的传承并非一片暗淡。非遗传承人及机构或有实践、或有思考,寻求着突围和发展。同时,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着智力支持,一些社会团体也热衷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9月28日,记者跟随北京市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们走进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这学期的每个星期一,他们都将来这里讲授京剧脸谱、北京兔儿爷、中国结、面塑、风筝、毛猴、内画、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非遗项目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社团课,在该校非毕业年级中开设,学校老师还可以申请成为社团课的助教。

“我从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了一种制作技艺,还了解到了传统文化。”一位高二同学说。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同学,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有的同学还通过课程了解到“非遗”。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校长、民进会员张威受访时表示,社团课开设的背景是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将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

传统文化社团课的引入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和教师的一专多能,改变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张威认为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社团课有很多积极意义。


既“传”且“承”,守护经典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认为大部分传承人比年轻人更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和意义,让年轻人回归传统是非遗传承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界别特色的参政党,民进长期关注非遗问题,特别是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冯骥才,多年来致力于非遗保护,被媒体形象地称为“非遗代言人”。

民进中央召开研讨会之前,专门请教冯骥才的意见。他认为应当重视传承人的问题。原因很清晰,非遗主要是传承技艺,而技艺是靠人去传的,人没有了,非遗也就没有了。随着传承人老龄化,对他们的保护、抢救、传承的确是一个大课题。

冯莉还介绍说,一方面我们非常缺非遗人才,大量的非遗中心、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等,缺乏非遗的采集、调查、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民俗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造成非遗的研究人才严重流失和教育资源浪费。她认为,让非遗相关毕业生人尽其才也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工作。

应对后继乏人危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方力量都在行动中。文化部2015年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

作者:万李娜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