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现代教育报:破局“大而不强”教师培训这样发力

发布时间: 2022-09-13
来源: 现代教育报
【字体:

《现代教育报》(2022年9月13日 A2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面向未来,我们如何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新文章,如何持续打造“大国良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近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成效,由民进中央主办的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为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巨大但仍存在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师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增幅达26%。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从32.6%增长到70.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超过50%,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了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国良师”。

  “中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开放的、面向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表示,但是,也必须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的教师队伍存在着学历偏低、教师队伍吸引力不够强、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几个先天的不足。”

  袁振国还从社会发展的变化分析社会对高质量教师的渴望。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整个教育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的专业水平,更加需要有综合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要有胜任未来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距离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和要求,特别是胜任未来的能力,教师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袁振国表示。

  教师培训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高质量的教育依靠高质量的教师。如何做到教师的高质量发展?袁振国表示,未来教师培养的起点要提高,进入教师队伍的门槛要提高,在招生环节提供保障,吸引更多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热情和教师的天赋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提高专业化水平。

  “需要大胆探索、创新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特别要强调的是想要用传统的手段、简单的方法、很少的经费就能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水平是不现实的。”袁振国强调,“体育人才、艺术人才、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都是一笔巨大的经费,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投入的经费要少得多,专业化的工具和方法也远远不及其他行业人才专业化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袁振国看来,还需提升现有教师存量水平,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更大的决心,要有更多的经费。现代的培训手段没有足够的充分的经费保障,只是靠传统的手法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要进入一个新的教师发展的提升体系。”

  众所周知,接受职后培训,是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时见教授表示,推动教师培训改革,要从培训机构、进修发展方面下功夫。他举例说,比如教师进修学校可逐步转成教师发展中心,从过去封闭独立的教师培训转变成开放整合的培训,要通过教师发展中心把各种外面优质资源整合进来,从补偿型的培训发展到今天协同型、共生型、发展型的培训。在进修发展方面则是要健全进阶的专业发展体系,建立进阶的专业发展标准,建立相应的课程和评价。

  区域如何为教师培养提供资源和环境

  陈时见认为,真正影响县域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因素。一个是物质的力量,它涉及到学校的环境和资源条件。第二是技术的力量。它是整个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第三是领导的力量。这是一个关键的力量,它涉及到地方政府还有各级教师包括校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程度。第四种力量是专业的力量。

  “我认为这四种力量中最核心的是专业力量。高质量的教师是最大的专业力量,因为教师是学校最大的专业群体,教师也是学校直接面对学生的,直接对教育的质量起作用。”

  当下,教育对教师专业不断提升的动态要求也前所未有。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李奕认为,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落实和推进的过程当中,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的“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化推动当中来看,需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生态。“我们需要持续联动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生态,关注新供给主题背景下带来的教师优质服务属性的萃取,以及对学生实际获得的满足,来形成新的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动能。”李奕说。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表示,近年以来,武汉市在教师培训架构、信息素养、自主选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发展评估、专业发展保障这些方面探索构建现代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有了一些思考和行动。

  武汉市每年培训的骨干教师近3万人次,武汉市专任教师10万人,每年覆盖将近30%。武汉市重点进行师德师风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等,专项设置了思政课的骨干教师培训,同时设置农村中青年教师的骨干培训专项的培训。

  孟晖介绍,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武汉市开展了区域学校教师的数据画像分析,全覆盖地开展画像分析,包括校长、教研员每个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监测,绘制发布了全市的市区信息素养地图。在这个基础上,武汉市组织了首席信息官,通过武汉教育的云平台建设市、区校的名师工作室和课程社区,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实践应用。

  瞄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

  省级教研团队如何瞄准“四个服务”,赋能市、县、校教研团队,实现上下联动、聚能共生,以合力助推教育质量提升?

  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张岩介绍,通过在全省设置教研基地校、教研员联系点,把根扎在基层,疏通了全省教研生态这一池活水。二是“跨科评课”,加强教研员团队内部互动,打通学科壁垒,开展学科协同教研,各学科教研员一起听课评课,加强协同指导、学科互鉴、智慧共享,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教研合力。三是“以培蓄能”,通过建档式管理、数字化存储和动态化跟踪,分层分类为教研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赋能教研员共同成长进步。

  “从我们基层现状来看,基层政策落地难,整体的教研氛围不浓,主动投入的热情不够,与先进的省市有一些差距。那么我们从实践的层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通过名师工作室来转变工作的职能,从表层的简单管理向灵动的制度和人文管理转变。”安徽省池州市委副主委、池州市教体局副局长许雪梅,介绍了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的经验,“经过9年37个教师工作室的实践,我们从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政策支持、教师团队支持和组织架构支持、经过我们一些工作的实践,呈现了有支持、有动力、有规模、有成果的新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綦春霞谈到了课改背景下大学与中学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构建。她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课例研究为切入,寻找教师课例改进这样一个专业发展的路径。

  綦春霞认为,做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学科,它应该是由多种理论来加强和分析。她建议学者多关注一下大学里的研究者,在研究其生存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让大学老师们形成一种更好的发展机制;希望结合不同的改革背景去探索协同育人的机制。

  相关链接——从源头上改变教师读书少、理论多、缺少文气的状况

  温儒敏:(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我建议每个老师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那些专业,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这三个部分可以交错进行,但是一定要有计划,要有些系统,要强迫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大致能够完成,要有可操作性。

  此外,我还有几个关于教师阅读方面的建议。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的校长给学生、老师读书的空间。给老师安排他自己读书的时间,鼓励老师们之间开展读书的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但是要有一定的形式。

  第二,提倡语文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制定自己的进修计划,列出自己适合的书单,保证自己阅读的自主性,保证自己读书计划的实施。

  第三,要更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各种教师培训都要重视教师读书的信息和指导教师读书,要有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支持老师们组织读书研修的小组,引导良好的读书氛围。

  第四,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完善过程的体制。要切实地要求从源头上改变语文老师读书少、理论很多、缺少文气那种苍白的状况。

作者: 李继君 赵翩翩
责任编辑: 谷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