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国际中文教育需求强劲稳定

——来自2024民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4-09-09
来源:团结报
【字体: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文明的载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目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大量涉及在语言等领域开展的合作。如何打破语言壁垒,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心灵相通?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势在必行。8月23日,在江苏无锡举办的2024民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推动‘一带一路’人文经济共荣”主题展开交流,探讨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中文教育机遇大于挑战

  在2019年12月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正式名称开始广泛使用。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既涵盖了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华文教育,还包括在海外对外国人的汉语教育,三套体系有机结合,不断交汇交融、相互支撑,逐渐形成了推动中文走向世界的国际中文教育。正所谓“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快速发展的国际中文教育有力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

  “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郁云峰表示,它是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目前,世界范围内学习中文的整体氛围基本形成,正从开始阶段的“我要推”逐步向国外民众“我想学”转变。同时,学习中文的实用价值不断凸显,希望中国配合支持开展中文教育,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十分强烈。此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舞台、开辟了新赛道。

  “有多少人精通中文,才可能有多少人真懂中国和中国文化。”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部校共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钟英华说,“精通中文受众的体量拓展,是世界话语和影响力的象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文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数据显示,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比如,作为最早响应、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沙特正在引入175名中国教师在沙特的中小学教授普通话。钟英华认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文教育的需求强劲稳定,中文学习受众的体量也正在快速增长。

  全球“中文热”的升温,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新需求、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当下,语言不仅是交流互通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语言资源是语言教育的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天伟指出,虽然我国的语言资源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国内语言文字资源的保护和保存,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中文教育语言资源的建设刻不容缓。

  中文的国际传播起步晚、底子薄,相比英语、法语等强势语言,在全球语言版图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较大差距,但总体而言,“国际中文教育机遇远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郁云峰认为,应完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加快数智化变革、完善品牌体系,来持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

  呼吁高水平应用型专职中文教师

  “中文学习者层次丰富,种类繁多,资源需求量大。”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认为,应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培养本土中文人才,鼓励国内高校与共建国家开展本硕博高层次中文人才联合培养。“使留学生成为华语传播的使者。”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孙利萍认为,可以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来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

  “学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始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刘金兰表示,经过70年的深厚积淀与持续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来华留学教育机制,已与3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合作,并打造了“留学UIBE”品牌,培养了一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陆续开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关人才硕士等项目 ,截至2024年5月,这些项目累计为受援国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1400余人。

  “缺乏高水平应用型的专职中文教师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孙利萍指出,虽然我国一直在选派中文教师、志愿者赴国外从事中文教育工作,然而由于教师服务期短,导致长期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再加上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此外,现有的中文教材也无法满足不同国情、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中文学习者的需求。她建议细致调研“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中文教育家底,尤其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障碍。针对国际中文教育所需师资、教材、教法、考核标准等,制定出更具实际的措施和方法。吴应辉则认为,鉴于许多地方中文教育专家匮乏的实际情况,应设立国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项目,“由我国选派专家与对象国、地区专家合作,研发构建有关国家、地区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向“中文+”教学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截至2023年底,中外教育机构陆续共商、共建、共享的496所孔子学院、757个孔子课堂,努力满足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龙头品牌。在海外,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还有华人华侨的华文学校。随着海外“中文热”升温,华侨华人对子女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华人华侨搭乘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利用中国在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他们在国内及所在国当地的人脉资源,一方面谋求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以实际行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叶军表示,其是当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的抓手和着力点。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更旺盛且多样的需求,单纯的语言教学正在向“中文+”教学转变,特别是“中文+职业技能”项目,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新技能培养。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超300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超过100家,累计投资近730亿美元。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近2万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八成。

  “海外企业的发展需要语言服务。”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宋凯表示,无论是机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说明,还是与中国员工的沟通交流,都需要海外本土人才懂汉语。因此,他认为,可以依托“走出去”企业、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和“中文工坊”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搭建“中文+职业技能”发展新平台。应让企业来主导,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遴选相应“中文+职业技能”专业内容,引导院校提供企业需求的培训,引导企业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和设备支持,实现校企供需的有效对接。

  此外,快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快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可以囊括所有类型的中文教育。”吴应辉表示,其既可以解决时空障碍问题,又可以克服优质中文教师短缺问题,借助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优质教学资源,惠及世界各国中文学习者。

作者:秦雪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