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同心聚力 答好黄河流域“绿色考卷”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2025·运城)侧记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山西运城,坐落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黄河中游的重要节点城市。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作出“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的重要指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多年来深耕细作,持续建言。2019年民进发起创办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凝聚共识、建言献策方面成果丰硕。去年年底,民进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延续了对黄河流域的关注。6月26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2025·运城)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来自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山西省、运城市有关负责人等13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的论坛主题深入研讨。

  ▶▶▶构建全域统筹生态治理体系 筑牢协同保护根基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复杂且多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是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水少沙多的矛盾始终是治黄绕不开的核心命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我国加强水—沙关系的调控与动态优化让黄河流域“沙多”得到大幅度控制,“水沙调控能力不足”也得到缓解,但“水少”成为治黄的主要矛盾。破解新时期黄河流域水沙不协调思路在于“增水、减沙、提高水沙调控能力”。“建议依托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集预测、预警、预报与科学决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

  湿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在黄河流域安排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23处,下一步黄河流域湿地保护要围绕筑牢“中华水塔”,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上,采取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作,持续发力,推进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泥炭地是重要的沼泽湿地类型,也是最高效的碳汇与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克林举例说,“泥炭地如同一个巨大的‘海绵体’,能在干旱时释水,在丰水期储水。”位于黄河上游的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然而,随着排水疏干、过度放牧等影响,若尔盖高原湿地很多地方面临着沙化问题。陈克林建议,将湿地修复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水文修复、植被恢复等探索重建湿地生态与自然功能。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及其水文与碳汇效应的研究对构建黄河流域精准生态调控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志慧围绕植被变化监测与归因分析和区域植被变化的水碳效应两方面,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分享,“数据证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对黄土高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增绿增汇和保土固碳的作用。”

  面向“三北”工程系统治理需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肖春蕾聚焦“三北”工程系统治理分区方案,对比讲述了分区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在分区方案形成之后,实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三大攻坚区域生态综合治理重点,为各区域共同实现美丽‘三北’、幸福‘三北’奠定基础。”

  ▶▶▶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的重要原因。

  “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的15%。”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李群用一组数据道出了黄河流域面临的资源性缺水难题。“推动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及沿黄各省区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要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深入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动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新成效。”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明分享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当前城镇供排水系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分布式双供双排新型供排水系统,即分质供水(将部分自来水深度处理为直饮水供用户)和分类排水(黑水、灰水分类处理),构建不同场景下的供排水模式,实现精准处理和循环利用。

  针对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提出渐进式生态修复理念,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规划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以合理的修复模式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修复和治理。他强调,治水的本质在于重构水资源格局,在变化环境下,科学识别生态环境问题,综合采取节水、减污、生态修复与系统保护等措施,构建时空协调的水资源利用与配置体系,实现水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协调。

  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表示,从完善流域水沙调控和防洪减灾体系,到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再到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流域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积极推进省市县各层级水网建设。水利部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各有关部门、沿黄九省区同心协力,扎实做好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的调配能力。

  ▶▶▶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辛店沟小流域为例,深入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他指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3类,细分下来包含13小类23项指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明确相关产权,确定交易标的,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做到合理定价、完善交易规则、加强监管以及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然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落地并非易事。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荣直言,价值核算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面临核算结果难应用、地方难开展,以及社会公认度和市场认可度低等问题,尚未有效发挥“指挥棒”的重要作用。由于理论与现实在生态产品目录编制、价值核算、实际运营等方面存在脱节,三者无法完全衔接对应。对此,赵荣建议构建系统化核算体系和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落地,形成生产供给与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

  在生态监测与治理技术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松讲述了遥感技术的特有优势。“遥感数据凭借高分辨率可覆盖大范围区域,且具有可重复和动态性特点,能有效提高生态评估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前瞻性,为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资源分配提供有力依据。”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主任、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介绍,依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进黄河大保护工作,涵盖灾害应对、水源地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黄河流域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银川国际湿地城市和东营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等工作,希望未来有更多黄河流域修复实践纳入NbS案例并向全球推广,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新实践。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运城因盐而兴,也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历经千百年来的岁月沉淀,形成了运城盐湖独特且丰富多彩的人文盐田景观。2020年9月,运城正式启动“退盐还湖”,在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迈上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还湖于民”。

  “持续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1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黄河干流(运城段)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水土保持率达76.4%,湿地面积占全省18%,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5%,位列全省第二;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累计上升3.1米……”山西省运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刁海鹏表示,如今,运城在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践中正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运城路径”。

作者:王慧文
责任编辑:满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