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表里山河绘同源 晋地文脉谱新篇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走进山西”交流参访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02
【字体:

  当云冈石窟的千年佛韵邂逅两岸同胞探寻的目光,当平遥古城的青砖灰瓦回响着文化传承的共鸣,一场跨越海峡的寻“晋”之旅,于8月22日至27日在山西等地徐徐展开。“表里山河多元一体——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走进山西’交流参访活动”由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主办,叶圣陶研究会、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等单位协办,民进山西省委会、大同市委会、晋中市委会承办,邀请近40位两岸文化教育界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青年代表,以文化为桥、历史为引,沉浸式触摸中华文明的厚重脉搏,共筑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

参访团参观大同古城。

  表里山河:解锁文化交融的密码

  参访首站,云冈石窟的北魏雄风便震撼人心。在参访团成员面前,“第一伟窟”的宗教石刻连环画徐徐铺展,“音乐窟”石壁上的乐舞盛景仿佛跨越时空奏响乐章,“昙曜五窟”中庄严的佛像更彰显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雄浑气魄。来自金门的陈先生不由赞叹:“石窟的细腻美感及超凡技艺令人惊叹,古人对信仰的坚定、执着和智慧更令人动容。”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以《石壁上的文明交响——云冈石窟》为题,为两岸同胞解码石壁背后北魏文明的交融密码,让冰冷的石刻化作鲜活的文化对话。

  站在大同古城墙上极目远眺,白云青砖相映,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明代戍边的士兵在此巡逻,清代往来的商队在此歇脚,多民族人民在此交汇,让大同古城成为文化交流的“活载体”;走进法华寺,万德法师血经塔承载着信仰的重量,白塔奇观诉说着多元融合的过往;行至九龙壁前,一壁九龙腾云驾雾,皇家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多工艺、多文化融合”的琉璃艺术巅峰;进入华严寺,辽代“合掌露齿”彩塑菩萨姿态灵动、轻盈一笑,兼具洒脱与温婉;而善化寺的辽金建筑群则见证着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堪称中华建筑史的“活化石”。

  徜徉在大同市博物馆,参访团身临其境感受大同的历史脉搏。博物馆一楼《北魏贵胄出行图》恢宏大气,似乎能听到鲜卑仪仗队铿锵的脚步声;北魏玻璃瓶工艺精湛,见证平城(大同古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国际商贸地位;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屏风,更是儒家文化、西域绘画、鲜卑工艺的完美融合……这一件件馆藏精品,让参访团大开眼界。

  当日,山西省古建筑协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分会常务理事任毅敏的《纵览宝藏山西的古建风华》讲座,不仅让大家读懂古建榫卯间的文化底蕴,更让参访团认识到多民族文化交融是中华文明永葆活力的核心密码。来自台湾、在大陆高校任教的许老师感慨地说:“海峡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瑰宝。”

参访团聆听讲座。

  晋商文化:文脉滋润的商业品格

  平遥古城的青砖街巷,藏着明清晋商的传奇故事。在迎薰门城墙上,参访团眺望古城全貌,感受着沧桑岁月流转;平遥县衙内,一场古代审案戏剧生动再现旧时吏治;日昇昌票号里,泛黄的账册与汇票见证着“中国现代银行鼻祖”的创新智慧,“身股制”的金融理念更让人佩服晋商的商业远见。来自台湾东吴大学的刘先生说:“漫步古城,我们似乎融入了古人喧闹嘈杂的生活,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步入文庙,参访团仿佛听见百年前孩童们“学而时习之”的琅琅读书声。这种“崇文重教”的氛围,正是晋商精神的重要文化源头,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让他们坚守诚信经营的道德底线,为晋商屹立五百年奠定思想基础。城隍庙内,威严的城隍像端坐殿中,仿佛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祈福的长明灯盏盏明亮,跳动的火光不仅承载着晋地百姓对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祈愿,也映照出晋商反哺社会的担当。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郝新喜的《晋商文化概述》讲座,带领大家走进晋商的商业版图,感受用“汇通天下”书写的晋商辉煌的精神内核:诚信为本是晋商的立身之本,开拓进取是晋商的发展动力,经世济民则是晋商的最高追求。而平遥古城的一砖一瓦、一院一巷,正是这份精神最生动的见证,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读懂晋商传奇背后的精神传承。

参访团参观山西博物院。

  雄哉山西:五千年文明发祥地

  参访团来到山西博物院,重点参观“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佛风遗韵”四个展厅。

  “文明摇篮”展厅内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盘,盘身龙纹蜿蜒舒展,仿佛在诉说着华夏早期文明的图腾崇拜与权力象征;“夏商踪迹”展厅中商代青铜鸮卣尽显商代青铜工艺的繁复与庄重,见证了夏商时期山西地区青铜文明的辉煌;“晋国霸业”展厅中的晋侯鸟尊无疑是“镇厅之宝”,见证了春秋时期晋国的辉煌;“佛风遗韵”展厅中,各朝代的佛像静静伫立、低眉微笑、面容慈悲,参访团成员们放慢脚步,享受沉浸其中的安宁与静谧。

  在晋祠博物馆,参访团来到圣母殿前。圣母殿作为晋祠的核心建筑,是中国现存最珍贵的北宋木构建筑之一,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殿外的木雕盘龙柱更是堪称一绝,八条龙缠绕柱上,栩栩如生。圣母殿内三十余尊侍女像神态各异,仿佛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集体参访结束后,参访团成员漫步园林,品味晋祠“一园藏千年,一水润三晋”的深厚底蕴。来自台南艺术大学的苏同学说:“在晋祠徜徉,触摸和欣赏三千年前的建筑、塑像、古树……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更坚定了把华夏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

  当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段彬的《五千年文明“晋”在眼前》讲座,以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开了一幅山西历史文化的壮丽画卷。他从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讲起,详细阐述了山西的文化脉络,着重强调了山西“民族融合大廊道”的重要地位。而山西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文物博物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黄同学说:“作为在陆台生,我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深刻连接,我们共同继承了这份悠久而辉煌的文化遗产。”

  晚上,交流参访团观看《如梦晋阳》演艺,享受科技赋能传统的视听盛宴,深切体会华夏子孙“牺牲小我,担当大局”的精神内核,如同经历了一场穿越太原千年文脉的历史之旅。

  同心与传承:共谱文化发展新篇

  参访尾声,参访团成员来到山西大学校史馆,认真了解山西大学悠久绵长、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体会“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西大学师生砥砺前行,为山西转型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

  山西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理论经济学财政金融方向团队带头人荣晓峰作题为《晋善晋美看山西:资源与文化的双轮驱动》的讲座,重点探讨了山西如何将资源开发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助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并详细分析了山西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参访团成员认真聆听,不时做着笔记,积极互动交流。这场讲座让两岸同胞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这场跨越海峡的寻“晋”之约,以晋地千年文脉为纽带,让两岸同胞在触摸历史、对话文明中凝聚文化共识、增进同胞情谊,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筑牢精神根基,让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在交流中愈发绵长。

作者:谷然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