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醴陵秋忆:追寻杨东莼同志的精神足迹

——杨东莼同志生平思想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30
【字体:

  9月28日,秋风拂过渌江两岸,桂香漫溢醴陵一中校园。这座杨东莼同志早年执教并担任校长的百年学府,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思想盛会——杨东莼同志生平思想研讨会。恰逢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80周年、杨东莼同志诞辰125周年,来自民进中央、湘鄂桂三省(区)党委政府、民进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与杨东莼亲属代表齐聚一堂,在这位“红色布道者”的故乡,共同追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解码其跨越时代的思想遗产。

故园聚首: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 

  “杨东莼同志1900年生于醴陵,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加入民进,曾任渌江书院、广西师专、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研讨会伊始,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在主持会议时细数杨东莼的人生坐标,每一个身份背后,都是一段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高友东,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向恩明等领导的出席,更凸显了这场研讨会对传承民进优良传统、夯实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的特殊意义。 

  民进湖南省委会近年来在挖掘、研究杨东莼同志生平事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这场对话奠定了扎实基础:赴中央文史研究馆、湘鄂桂有关单位调研、开展联合研究,召开史料征集调研座谈会,广泛走访亲属后人、地方文史专家、故旧与乡邻,开设“杨东莼研究”专栏……这些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更真实地走进杨东莼的世界,与其在百年后深情对话。 

  “醴陵文化塑造了他,他也反哺了醴陵。”中共醴陵市委书记王利波的发言,揭示了地域文化与个人成长的深度联结。醴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学精神,“经世致用”的地方文化基因内化为杨东莼的学术方法与行动准则,推动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近代醴陵是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醴陵的革命传统,点燃了杨东莼的爱国热情与变革之志;醴陵匠人重视技艺实效、善于审时度势的文化特质,塑造了杨东莼务实灵活的斗争策略与工作方法。而他出任醴陵县立中学校长期间,支持“社会问题研究社”、创办《前进》周刊,又为家乡播下革命火种。“他像醴陵釉下五彩瓷,胎质坚白而釉色温润,这种‘外温内韧’的品格,为醴陵人文精神作了生动注脚,激励一代代家乡儿女砥砺前行。” 

多维解码:还原“本色书生”的精神图谱 

  “周恩来总理曾用三句话评价杨东莼:‘力足敌十万健儿’‘学识渊博,胆小如鼠’‘既是老革命,也是新党员’。这三个评价看似矛盾,实则精准勾勒出他的多面人生。”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室主任胡智勇的发言,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杨东莼的时代。他以《仰望湘贤》中收录的杨东莼研究为基础,细数其作为翻译家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杨东莼在北大求学期间便翻译海克尔《生命之不可思议》,后又翻译出版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德波林《斯宾诺莎与辩证唯物主义》等著作。尤其是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翻译堪称壮举,这是一部对学习马列主义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为左翼思想传播打开了一扇窗。” 

  作为历史学家,杨东莼的学术成就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胡智勇指出,“《中国学术史讲话》这部杨东莼学术研究工作的扛鼎之作贯通古今,运用‘变的观念、交融的观念、批评的观念’,讲清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思想演进进行了批判性的科学总结。”“翻译摩尔根《古代社会》和狄慈根哲学著作,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推动哲学走向大众,撰著《本国文化史大纲》,以唯物史观创造性重构中国历史叙事。这些学术成就使杨东莼成为全国知名学者,也让‘醴陵’与严谨学术、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紧密相连。”王利波深情讲述。 

  “他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领导者,更是教育思想的探索者。他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学术自由和科学精神,关心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朱永新在讲话中指出,“杨东莼的这些富于革命性、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想,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民进广西区委会副主委黄晓娟的发言,将视角聚焦于杨东莼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杨东莼提出“自由研究”与“集体生活”的办学理念——前者允许学生自由研究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通过比较鉴别找到真理,后者通过军事训练、生活促进会培养集体精神。“杨校长到广西大学后,接收广西部分旧的高校合并到广西大学,并将其改造成适应新中国需要的新型大学,重塑了广西大学的办学格局。”广西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姚作芳则说,“杨校长以德为首的育人思想,以人为本、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办学思想,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思想,对广西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办好高水平大学,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黄快林从工运视角,还原了杨东莼的革命初心。1920年杨东莼赴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一道深入铁路工人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马日事变”后,在白色恐怖下,毅然赴武汉参加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全总执行委员;1926年至1927年初,任湖南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工人日报》社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黄快林强调,“杨东莼同志不但是中国工运事业的见证者,更是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作为其革命生涯的起点,在其整个革命事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布道者’”,是杨东莼的重要角色。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邹艳指出,杨东莼翻译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他为进步刊物撰写文章,通过学校教育开展实地宣传,向国人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影响很多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上革命道路。“他言传身教传播马克思主义,聘请朱克靖、汪泽楷、薛暮桥、陈望道、邓初民等进步学者,把师专办成了‘小莫斯科’,播下革命的火种。”黄晓娟在发言中说。黄快林指出,“在湖南期间,他组织成立‘社会问题研究社’,推动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担任工人运动讲习所、工农自卫军干部训练队教员时,既教授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等政治理论课程,也学习军事课程,实行武装训练,以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推进革命事业的坚强力量。” 

  “杨东莼同志是民进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直接参与并推动了广西民进、湖南民进和湖北民进的创建工作,为民进组织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坚持广交朋友,始终以仁者胸怀做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是模范执行党的统战政策的活动家。”朱永新在讲话中为大家揭开了这位优秀知识分子的又一层面纱。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委托詹淑兰博士发言,复现了杨东莼在抗战时期的英雄形象:他参与筹组救国会,起草《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两广事变”中,赴南宁斡旋,为蒋桂和谈扫清了内部障碍;“西安事变”后,他又以远见稳定局势,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他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当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以文为戈的救亡宣传、以智破局的统战斡旋,还是以教启民的教育实践,都始终围绕‘民族解放’这一核心,展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务实担当与坚韧执着。” 

薪火相传:让精神之光照亮新时代新征程 

  “学习杨东莼同志,就要学习他信念坚定、追求真理的政治品格,学识渊博、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师者情怀,光明磊落、清廉自守的道德情操,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发挥民进界别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声出力,持续深化自身建设,展示民进组织的良好形象。”朱永新的讲话,为研讨会凝聚了思想共识。 

  在讨论“如何传承杨东莼思想”时,黄晓娟的分享颇具启发。如今广西师大的“东莼讲堂”已举办165场讲学;校史话剧《杨东莼》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党史故事片《首任校长杨东莼:坚持理想信念,塑造师大风骨》在新华网首播,播出当天全网播放量超70万次;学校将位于雁山校区东门的大桥命名为东莼桥,学校的两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东莼东路、东莼西路。“这些都是对他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黄快林则表示,“在百年工会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他提倡并矢志奋斗的工运事业不断发扬光大,是对杨东莼同志最好的纪念。” 

  研讨会接近尾声时,潘碧灵宣布了后续工作计划:对会议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宝贵财富;与湖北、广西民进组织加强协作,继续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好杨东莼同志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和崇高风范,把这位民进先贤的精神遗产继承好、发扬好,让其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秋日暖阳下,参会者漫步醴陵一中的校园,仿佛看到杨东莼当年与学生畅谈理想的身影。这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虽已落幕,但杨东莼同志的精神,正像渌江水一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奔流,滋养着更多追梦人勇毅前行。 

作者:赵天雪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