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建议
国情教育是以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为内容,以增进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觉悟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为高校开展国情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大学生对国情知识到底了解多少?据一个“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掌握”的调查显示,文科学生中回答正确的:大一为 20%,大二为30%,大三为40%,大四为45%;理科学生中回答正确的为:大一18%,大二25%,大三32%,大四36%。这个问卷结果令人堪忧。在某高校大二年级一个班中调查“目前国家实行“六稳六保”政策,你知道是哪六稳、哪六保吗?”这个问题,无一人知晓答案。从调查结果看出,大学生对国情知识、时事政治知之甚少,缺乏政治意识、政治素养。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假若一个青年大学生从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基本国情都不了解,他(她)怎么会为之奋斗呢?因此加强国情教育刻不容缓。为了改变大学生目前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让国情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据我们了解,现在单独开设《国情教育》这门课程的高校很少。大学生不认识祖国,不了解祖国,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将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会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所以,非常有必要单独开设这门课程。系统地向大学生介绍中华民族在近代100多年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激励青年学生学好本领,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着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前途,而时政素养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一直在开设,但收效不是很好。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对身边发生的时事要闻多是漠不关心、充耳不闻,而是热衷明星、网红的八卦消息,凡此种种,令人深思。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鲜明导向、媒体舆论的价值引领、学校的正确引导才行。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提高思政课质量。
第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政治认同是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的时代要求,是夯实执政党基础的应有之义。政治认同要以教育实践为载体,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新时代国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情世情的巨大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跟着调整变化。既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遵循;还要与时代变化、大学生认知困惑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相结合,开展既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又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作者系民进湖南省委会统战理论专委会副主任、邵阳学院教授周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