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孔庆勇:最是教育能致远

——学习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

放大

缩小

  摘 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是教育能致远。”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扶志;扶智;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的发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主观来看,个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个人素质越高,发生贫困的可能性越小,甚至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所降低;现实中,个人素质小小地提升就可能大大地降低贫困发生率;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一定能力的人,政策的执行、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凡此种种由没有能力的人来做必将事倍功半,甚至无法实现。要想提升个人素质就离不开教育,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和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所以说——最是教育能致远。

  一、治贫先治愚

  “治贫先治愚”是总书记2012年12月30日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的。“愚”实际上会反映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就是思想认识落后和行为准则保守。脱贫攻坚中的“愚”并非仅指贫困群众,也包括和脱贫相关的其他人,比如基层干部、帮扶人员,等等。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可以分为四类:聪明勤劳的,聪明懒惰的,愚笨勤劳的,愚笨懒惰的。东西方文化是有所差别的,在东方文化里“聪明勤劳的人”是第一等人,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很完美;而在西方文化里“聪明懒惰的人”被视为第一等人,他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可以做“指挥官”。虽然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但对于第四等人的认定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愚笨而勤劳的人”,那勤劳的人为什么有可能会成为最差的呢?那是因为“勤劳”加重了“愚笨”的程度,有句话说得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其实勤劳没有错,愚笨才是导致“错误”的根源。

  就贫困群众而言,治愚就是要治落后的观念和懒惰的行为,不容否认,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也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我们在扶贫过程中发现,多数的贫困群众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贫困的原因,而是把这一切都推给了虚无缥缈的“命运”,也有人说是因为自己“不会说话,没有关系”……总书记说得好:“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对于扶贫干部而言,“愚”也有着丰富的内涵。“治愚”就是要先治陈旧的思想和工作思路,“不作为”是一种“愚”,“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不愿为”是一种“愚”,工作上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对群众的述求不放在心上,我们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不敢为”是一种“愚”,其本质是没有责任担当,工作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怕出事、怕担责、怕麻烦、怕得罪人……敢于担责、勇于做事才是一个扶贫干部正确的工作态度;“不会为”是一种“愚”,工作要动脑筋,要有方法,要长于学习,要勇于实践,“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二、扶贫先扶志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如果他们自己不努力一切帮扶都是空的,只有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其次要引导他们杜绝“等、靠、要”“靠穷吃穷”的观念。“俗话说,救穷不救懒。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再就是要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行为。“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干部也需要“扶志”,因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谋事、干事、成事,这就是扶贫干部的“志”,“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扶贫干部的“志”,“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只有扶贫干部有“真扶贫、扶真贫”的志向才能做出“真脱贫”的成果。

  三、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是信心和志气,但光有信心和志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有能力和智慧。打个比方来说:有一道大学生的考题,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做就为难他了,因为小学生是不具备这样能力和智力的。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考虑个人能力,只要求结果,事情就可能越做越糟。

  “扶智”就其内容和手段而言主要是教育,教育扶贫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扶智”就其实质而言是“人才”的培养,“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 成年贫困户的思维已很难改变,只能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提高他们的技能,但孩子的思想是可以影响的。

  首先是义务教育一定要有保障,“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义务教育也就是基础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可以极大程度地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搞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其次是要做好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是“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动力,对于给青少年增加一条谋生之路有重要意义。“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整体提高他们就业的层次。“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老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

  还有就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可能,由于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他们在进入城市之后所能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很难取得较高的收入;而这又会影响到这个家庭对于下一代教育的付出,使得下一代的高学历者少之又少,在我扶贫的村子去年有11名孩子考上大学,只有两名是二本,其余都是专科,纵观这些年农村里的孩子高学历者真的是凤毛麟角。希望在教育扶贫的帮助下,“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令人心酸的说法成为历史。

  四、最是教育能致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扶贫的三部曲,也是脱贫的三部曲。“治愚”也好,“扶志”也罢,最终还是要靠“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既是方法也是手段;如果不能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和素质,那所有的努力也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为不能长久。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等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抓好教育有助于激发和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民参与政策实施过程的程度越深,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抓好教育是促进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同时也更需要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必须做长久的谋划,有长期的投入,教育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从政绩来考虑的话,教育很可能被忽视,而这种忽视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只能是灾难。贫困是会“轮回”的,上一代贫困的现状会影响到下一代,如果没有教育,下一代也会拥有狭隘的视野,形成落后的观念,导致偏颇的行为,这样“贫困”就会代代相传,把下一代培养好了,就不会“贫”了,“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有了好的教育,才会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们才会有相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传递知识、美德和正义;一个人有脱贫的心志,有劳动的智慧,再加上勤劳与努力,就会创造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4]刘结.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思想与职业教育助推南疆精准扶贫工作浅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9).

  [5]王泽强.治贫必先治愚 扶贫必先扶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体会[J].前进,2017(5).

  [6]杜栋.“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学习习近平教育扶贫相关论述的体会[J].党的文献,2018(2).

  [7]孔宪峰,周秀红.扶志与扶智:脱贫攻坚之本[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

  [8]田洁.以教育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J].兵团党校学报,2019(4).

  [9]韩艳玲.习近平关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论述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0(2).

  [10]龚晨.习近平关于内生脱贫重要论述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9(10).

  孔庆勇,男,民进会员,编审,中国科大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大驻龙马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作者:孔庆勇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