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那一天人民公园涌入了40.7万人

发布时间:2020-12-17     来源:《上海民进》2020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全中国差不多每一个城市都有人民公园,但是最有名气的肯定是上海的人民公园。不仅是人民公园地处上海,还是闹市中心南京路,不仅它的对面是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和最豪华的电影院大光明,也在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民公园的前生也是赫赫有名,它是1950年代之前“上海跑马总会”的一部分。

  将昔日的跑马厅改建为公园,似乎是顺理成章,却是很少有人知道,首先来自于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红头文件。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6日发文,明确规定跑马厅为绿地范围,不准建造有碍于绿化的任何建筑。同年9月7日,市政府决定将跑马厅的南部辟建为人民广场,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建设投资为26万元。1952年6月3日开工,9月25日竣工,10月1日,人民公园向市民开放。时任市长陈毅题写了园名。

  1950年代初的速度实在惊人,18多万平方米的工程,4个月不到完工,包括还开凿了一条1200米长的人工河道。所有的惊人,其实是人在惊人,总出工达到4.92万人次,有可能还不止,有可能也是夜以继日地不计人数。人民公园的人第一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人民公园是人民的公园,所以是免费开放的,但是太拥挤了,三天后园方立即改为团体游览。

  10月26日重新对所有游人免费开放,有当时的报道说,当天的游客达到40.7万。

  40.7万的一天游客人次。不可能吧?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高客流量是100万,那一天的拥挤程度可以用插蜡烛、贴邮票来形容,而上海世博园的总面积5.28平方公里,是当年人民公园面积的30倍,无法想象当年的40.7万游客是如何塞进人民公园的。扣除公园中的假山、小河的建筑面积,公园实际可供游园的面积,每平方米原地不动地站几个人?这个算数我做不来,总是比世博会更加“挤无立锥之地”吧?

  当我把这个数字告诉朋友时,朋友说,这数字值得推敲。于是我就推敲起来。

  1952年上海人口还不算多,仅500万出头,是否会有将近十分之一的市民,在同一天去了人民公园?即使要去,当时公共交通很落后,南京西路上只有从静安寺开过来的1路有轨电车,绝少自行车,更没有电瓶车,40.7万游客如何抵达如何撤离?还有,40.7万游客从全市而来,甚至也有从乡下而来,恐怕是要吃了中饭再回去的,餐饮如何解决?当时还没有快餐,只有公园对面有的人民饭店(五味斋),饭店根本不是劳动人民吃得起的。

  很有可能是当时为了宣传人民群众对人民公园的热爱而夸大了游客人数,或者是每一个出入口都多重重复统计入园人数。有这种可能。就像现在节假日的游客人数统计基本上都不准确是同样的道理。

  还是当年的报道,此后的三天,每天游客达14多万,还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说不定也还是包括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不过,可以相信,游客一定不少。在我的童年印象里,人民公园一直是拥挤的。市中心,南京路,有草坪,有假山,有小桥,还有划船——人民公园的情调是对得起上海滩任何一个年代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人民公园也是很有小资情调的。人轧人,轧煞人——轧煞老娘有饭吃这样的儿童俚语,估计就是诞生在那个年代。

  超负荷的游客量,肯定对公园产生很大的破坏。开园一年零两个月后的1953年年底,人民公园便闭门谢客整修了,过了5个月,公园重新开放,又过了大半年后的1954年元旦,人民公园收门票了,门票3分。

  1954年人民公园举办的菊展,开创了上海全市性花卉展览会的纪元。当1994年人民公园举办上海首次“郁金香”花展,我至今记得当年人民公园的盛况,就如同我的父辈也可以清晰回忆起1954年人民公园菊展的“轧煞特人”一样。

  直至1966年,我不知道人民公园一共接纳了多少游客。文革到来之际,人民公园再次闭门谢客,因为它的情调成为了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证据。当它再一次开门迎客的时候,人民公园有两个显著特征与上海所有公园不同:所有的公园都改为非常革命的名字,唯有人民公园没有改名,大约也没有比“人民”更加革命的园名可以替代“人民”;人民公园另一个独树一帜,即使在当时也是令人瞠目结舌——公园里面的假山土丘一律被夷平了,并且投入到了那一条1200米长、12米宽的人工河道里,河就此被填没,理由说出来,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是为了让更多的革命群众可以到人民公园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活动。

  “移山填海”,有了一个绝妙的注解,也为人民公园多次闭门多次整修又添加了一处伏笔。人民公园开开关关何其多!1970年代又因为开挖防空工程闭门许久。

  1978年,人民公园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公园文化角——英语角。再也不需要很被迫地“为革命学习外语”了,也不需要偷偷摸摸从敌台“美国之音”中学习“灵格风”“英语九百句”了,英语突然成为全社会的热潮,潜意识一夜之间成为流行。一些大学生和英语口语爱好者常来公园与外国游客直接对话,藉此提升口语的熟练程度,逐步形成了在每个星期日来公园固定交流的群众性活动。

  英语角诞生在人民公园而不是其他公园,是必然。它有着市中心的人气,它有着南京路的洋气,它还有着跑马厅这个历史反面教材赋予的志气。当时,我也去过人民公园英语角,当然只是一个看客,所以也就没有学好英语。有看客,有好学者,也有好为人师者。在人民公园英语角之后,其他公园也开始有了一个一个文化角,也各有各的名气,但是开风气之先的是人民公园英语角。

  在英语角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人民公园再一次的熙熙攘攘之潮至今未退,2005年6月,人民公园相亲角露出了棱角。相亲角的出现没有文化背景,没有时尚动力,更没有政治动员,仅仅是从几十个阿姨妈妈为儿女找不到女朋友男朋友互相叹苦经开始。很快,她们开始了“局域网”式的互相推荐自己的儿女,很快局域网弥散开来,成为人民公园的最蔚为壮观的相亲“展销会”。

  不过最初还算美好的愿望,没多久假红娘、黑中介也就嗅到了利润的香味,2014年受到了公安部门的严厉打击和整顿,不过以严厉打击之后,“相亲角”不管是不是相得到亲,至今还是闹猛——来的都是大妈大叔,跳跳广场舞,叹叹苦经,谈谈股票。

  为什么相亲角会相中人民公园?因为人民公园位于人民广场旁边,地标性强,有地铁和许多公交车,交通四通八达,还有,人民公园彼时只需要3分门票,属于最便宜的一档。这些天时地利的条件,决定了它可以通向人和。作为有史以来公园中自发第一个体现市民生活纠结的民生角落,人民公园不也是人民最向往的公园么?

  在收门票时代,除了相亲相亲角和锻炼,很少有人去人民公园了。很多年之后,我去最早的跑马厅大楼、后来的美术馆去看夏奈尔的展览。走出美术馆,记不起来怎么走进了人民公园,到河边,有咖啡厅;坐下,看窗外,有池鱼,有南京路,有国际饭店……隐隐约约,像是看到了这一条人工河的开凿、填平、再开凿,想到了1952年那一天,40万人涌入人民公园的情景,又像是听到了更遥远的跑马场跑的马蹄声疾……我知道,我想多了。

作者:马尚龙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