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少年的教育之路
1978年,庆元县中学第一次向全县招生,这也是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全县重点班的开始,一批是读初一,另一批是从初二升初三或直接读高一。我编入了初三(1)班,感到特别兴奋,我还真不知道县城是啥样子。
父亲带我提前一天就到了县城,第一次见到县城里的亲戚:母亲的叔叔(叔公),还有小姑妈的大儿子(大表哥)。当天晚上就住在郊区的大表哥家,大表哥还对两个幼小的孩子讲,要向小叔叔学习,小叔叔能考到县中学真不容易。以后在县城读书教书,我也一直得到这两位亲戚的关爱。
县城并不大,两条正在翻整的小街,石龙街和松源街成十字交叉着。一条古老的府后街,另一条可算是郊外的后田街了。中学坐落在石龙街,东与后田街连接。学校只有一座两层楼的教学楼,是高中学生用的。我们初中的学生都在一些一层楼的教室里。中间有个孔庙,算是老建筑了,开学第一天,我们几个老乡在兴奋地聊天着,突然铃声从头顶上响起,还真是吓了一跳。因为以前在村小上下课用的是口哨,到镇上读初一初二时,也是用手来摇钟或拉绳敲钟的,并不像这电铃来得急促而猛烈。
学校只有一幢两层的小楼,新招的学子们只有高一(1)班和初一的两个班能住在校内。其他同学只好住到府后街附近的县小学的教学楼。我们班的男生分配到一个教室,大家把席子在地上铺开,一排排躺过去。特别是早晨洗脸刷牙,学校里只有一口井打水,很难轮到,只好跑到校外府后街边的一口井边舀水,生活甚是不便。不久,一些同学开始找住在中学里的老乡拼床,我也搬到中学里初一年级的寝室里住了。一个寝室12个铺位,住了24人。艰苦了点,但也显示了那时同学的友情。
也因为生活的诸多不便,读完一学期,我就转到了离家更近的区中学。两年后,因为我要报考文科,我再一次转回了县中学。这时候县中学的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1982年,考入丽水师专(现升格为学院)中文专业,虽然丽水地区之外的学生,认为这里太沟沟了,但我已经满足了,毕竟对我来说,打开了眼界,人生已经进了一大步。那时老师们精心讲课,同学们孜孜以求,为未来成为合格教师而积极储备能量。1983年,浙江省首届大学生钢笔字大赛,我获得二等奖。198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钢笔书法比赛,我获得二等奖(全国总评选37人,浙江2人获奖)。后来根据大学生活写的散文《那年,我18》》获得丽水地区仙都杯“18岁的我”征文一等奖,并编入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岁月留痕——我与丽水学院》一书。
1985年回到老家母校任教,这时父亲也已经65岁,母亲也近60岁。有一份工资,可以解决多年生活的困难,也可常常回家与父母团聚。学校一群年轻的同事们,也是其乐融融。孩子们还是属于山里人的淳朴。第一第二届学生年龄相差不是很大,也亲如兄弟姐妹,现在每次回老家也都要聚聚。
渐渐地,教育改革的大潮也同样涌动到了大山。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兴起,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以及大都市。教育报刊上时时看到他们的办学理念和优越的条件。我感到我也需要诗和远方,我也在心中发出山那边还是山吗的疑问。
于是在矛盾和迷茫中,我痛下决心,出去走走。2000年,我应聘到台州,2002年来到杭州。十年民办教学对我是个磨砺,也给了一些启示。
从铁饭碗到泥饭碗,心理上是一个阵痛的过程。把自己掏空,从零开始。
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不计较得失,乐于奉献才能更好生存。最累的时候,在寄宿制民办学校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三个班的语文教师。从早读课开始到学生晚上睡下,才安心。
没干过的工作试着努力干,将来这些都会有补偿。文学社、书法社、校报校刊、办公室工作这些都是锻炼成长的地方。
民办学校的老师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交流也是进步。
在民办学校十年,与外界的交流也更加主动积极,也更重视自己的读书和写作,大部分文章也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也因此受到媒体的关注。浙江电视台拍摄了《金钱可不可以奖励孩子》(上下集40分钟,与媒体人彭水明同访)。杭州电视台拍摄了《书法教育谈》(与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丘程光同访)。杭州网拍摄了《小升初怎么择校》(与教育专家周仁娣同访)和国庆60周年教育访谈节目《一个普通教师眼中的教育变革》。浙江教育频道(网)拍摄了明星教师访谈《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0年我离开民办学校,走上了专职办书画培训的道路。这跟我从小喜欢书法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很辛苦,但也快乐着。一切又从零开始,摸着石子过河,但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会走向心中的目标。看到可爱的小朋友们在写写画画,国学文化在继承发扬!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几年更加强了与各界的交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各行各业,吸取所长。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让我有了更多的良师益友。为了提升自己美术水平,2013年我到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进修。我为杭州图书馆书法班上了两年公益课,作了一次大型师生作品展览。《美术报》、《杭州日报》、《时尚周末》杂志对展览作了报道。对浙江省大爱慈善基金会、中国老年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等积极捐赠作品义卖。到浙江大学、浙江外语学院以及中小学、幼儿园为学生和教师作了不少讲座。写的散文《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编入浙江省社区教材《享受西湖》。杭州电视台拍摄了“写字诊断”节目,浙江电视台拍摄了《知名书法教育专家李伟华》等。
这四十年一路走来,国家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给我个人提升的空间也一样越来越大,个人的心胸也越来越宽。无论是金饭碗、泥饭碗,还是现在的纸饭碗,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都会开辟出一片天地来。
(作者为西湖区基委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