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柬埔寨的送水节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山东民进》2019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在柬埔寨,柬新年、亡人节、送水节是三个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虽然公休假只有三天,实际上,热爱传统生活的柬埔寨人,每个节日都会持续两周之久。之前我曾撰文介绍过柬埔寨新年,今天给大家谈谈送水节的见闻。

  每年佛历12月15日(公历11月10日左右),柬埔寨人民会用隆重的方式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送水节。所谓送水节,顾名思义,就是把水送走。这时正好是告别雨季,进入旱季之时,洞里萨湖的水开始回流湄公河,这是捕鱼与水稻收获的季节。为感谢河水的惠泽,柬埔寨人从古代开始就有举办送水节的习俗。

  柬埔寨政府已经将这一节日定为法定公休日,放假三天,而且还成立庆典委员会,组织盛大的欢庆活动。特别是首都金边,提前一个月就进入活动的准备阶段,提前一周,你就能看到装饰一新的市容市貌,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这三天,全国各地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庆祝活动,但以金边的庆祝活动最为宏大,节日氛围也最浓郁而热烈。10月刚刚过去的亡人节,金边的人都要返回家乡祭奠亡灵、祈福安康,那时整个金边便寂静下来。而送水节恰恰相反,各地的老百姓携家带口,纷沓而至,在首都金边欢聚一堂。而且选择在送水节前后举行婚礼的年轻人也特别多,大街上常常会看到现场搭起的婚礼帐篷,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因此,节日前十天,金边全城全天进入堵车模式。

  送水节期间,王族和各级军政要员以及各国使节都会聚集在湄公河畔观礼,国王还要搬到对面的水房子住上三天,以示对水神的敬意和亲近。

  送水节一般有三项传统活动:赛龙舟、祭月亮、放河灯。送水节的第一天,举行赛龙舟的开幕式,并组织各地进行初赛;第二天,上午举行龙舟半决赛,晚上进行祭拜月神的仪式和吃扁米的活动。第三天是送水节的高潮,白天举行赛龙舟的决赛和颁奖仪式(有时还会请外国队参加),晚上继续拜月、吃扁米,进行游灯船和放河灯的活动。除此之外,各大商家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促销活动。正所谓,“节日搭桥,经济唱戏”。同时,各种柬埔寨民族风味的小吃、烧烤、中西式美味佳肴,也会同时亮相,让你在流连忘返中一饱口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目不暇接。

  赛龙舟是送水节最重大的活动。柬埔寨人民举行赛龙舟比赛是为了纪念吴哥时期耶拔摩七世带领高棉水军击败占婆军队的伟大胜利。从那时起,每年在打败敌人的那一天举行龙舟赛,每只船头都有一人挥舞令旗、船桨、木棒等,指挥水手,同心协力,奋勇当先。这是模仿古代战船进行水战的姿态。

  赛龙舟的决赛会在王宫对面的洞里萨河上举行,赛程为180米,正前端会有一个容纳上百人的浮宫观礼台,在那金碧辉煌的台上,你能一睹柬埔寨国王和国家领导人的尊容,也会有许多外国领导人和驻柬埔寨的外国使节应邀前来观光,并在台上就坐。每逢开赛之前,河两岸都是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

  送水节第二天,我曾步行来到湄公河畔,正赶上赛龙舟比赛的半决赛。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龙头,在你追我赶的竞赛中高高昂起。船舱上都扎着鲜艳的丝绸,摆放着鲜花水果,指挥员有节奏的挥舞着木棒,高喊着号子,身穿同色艳丽服装的队员们,随着号子,训练有素地划出整齐有力的动作。在河水、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组成一幅幅动感的图画。

  深夜十二时,当圆月普照环宇,国王便在浮台开始拜月仪式。国王用“圣水”浸湿手掌及脸面,然后用一片菠萝叶,沾着“圣水”洒在孩子们身上,为他们祈福。在乡间,百姓们则聚集在寺院,把果蔬作为祭品,向月供拜,并点燃蜡烛。他们看烛油滴下的多寡,来预卜明年的雨量,根据烛油的形状,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

  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夜幕降临后,湄公河畔响起隆隆的礼炮声。在王室成员或政府高官的主持下,由高僧带领众人进行祷告,“愿流水把一切病魔和灾难冲走,把幸福与安康带给人间”。然后人们开始放河灯。各式各样的河灯宛如繁星闪烁,承载着人们默默的祝福随河水流向远方。王室的河灯最为华丽,往往是一艘装饰辉煌、设有祭台的小艇,祭台上布置了数百支红蜡烛,先由国王亲自点燃其中的几支,然后由王室其他成员和贵宾们把其余蜡烛一一点燃,任由这艘小艇在江面漂流,与数不清的大小河灯混杂在一起,构成河灯、明烛与圆月争辉的美景,也体现了王室与民同乐的情怀。

  同时,柬埔寨人还会在湄公河燃放中国制造的精美烟花。腾空而起的彩色将整个金边映得艳丽斑斓。五彩的礼花,升腾着柬埔寨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绽放着国泰民安的理想之花。

  (作者系民进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支部会员,此前受国家汉办委派在柬埔寨任教。)

作者:曾九龄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