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变形的深意——陈洪绶及其艺术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放大

缩小

  弁言

  陈洪绶的丰富不易尽述,变形是其艺术较为显著的特点。

  说到变形,想到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想到米开朗基罗受伤的鼻子、梵高割掉的的耳朵、高更生命塌陷式的死亡、徐渭命运的诡异、八大山人艺术的冷峻与夸张。其意义上的关联是穿越时空的。变形,自有深意。

  天才的跌宕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悔迟、弗迟、老迟、悔僧、僧悔、云门僧、又号小净名等等。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一个名门望族。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相传陈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关公像,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赶紧下拜,并且长期供奉。

  9岁父亲去世后,拜当时著名画家孙杕和蓝瑛为师,其中蓝瑛是武林画派之首,后来和陈洪绶、丁云鹏、吴彬称为“明末四大怪杰”。当孙杕见到这位10岁的孩子画得如此之好时,大为吃惊,说“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我辈尚敢措笔乎?”(孟远《陈洪绶传》)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也自叹不如,说:“此天授也。”(孟远《陈洪绶传》)以后,蓝瑛至死都不敢再画人物了。

  据《宝纶堂集》卷八所记,至19岁时,他已读书颇多,过目成诵,“思侬十九那年时,五行过目俱成诵。”修习佛经,勤于《华严》。

  陈洪绶9岁丧父,16岁祖父去世,18岁丧母,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结交了很多豪杰。师友如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王毓蓍皆是正直之士。刘宗周曾为礼部尚书,因弹劾魏忠贤被革职,明亡后绝食而死,弟子三千,皆为人杰;黄道周更是忠鲠之士,明亡后英勇就义;祁彪佳投池殉国;王毓蓍投河就义。师友砥砺,陈洪绶言行思想深受影响,胸中多磊落之气。

  21岁为诸生(秀才),屡遭挫折,累试方得入国子监,尽观内府藏画,艺术大进。但朝廷黑暗,使他心志不舒,辞内廷供奉,慨然离京,从此绝意仕途。

  陈洪绶读屈原以解忧,画《九歌图》《屈原行吟图》。《博古叶子》画杜甫。爱画陶潜菊酒图。诗文奇崛,翰墨超妙,狂若颠米。

  清兵入关,陈洪绶隐居青藤书屋。有诗曰:“何似青藤书屋侧,不闻铁骑夕阳嘶。”(《宝纶堂集》卷九《扫除青藤书屋有感》)

  陈洪绶《缺题》诗写道:“不谈声气不谈文,不爱山云爱水云。去住随心山水□,过予多半是红裙。”他视虚伪狡诈的仕宦官僚在娼妓之下,宁可过往红裙,也不交游官府。

  “一尊频换烛,七尺可由天。不信通经术,深山老此毡。”他修炼得坚毅而冷峻,像自己《画梅帐》中所说“性情孤冷与梅俦。”

  丞相求画,闭门拒之。贫民求画,慷慨相赠。倡优求画,有求必应。敌意权贵,孤心自守。避祸云门,落发为僧。还俗卖画,放浪偷生,装聋作哑,借酒浇愁,伤时伤事,困顿一生,55辞世,半寿而终。

  狂士的决绝

  胡其毅于康熙乙酉年禊月朔日所作《陈章侯先生遗集序》曰:“诸暨陈章侯先生,古之狂士也。……先生于甲申变后,绝意进取,纵酒使气,或歌或泣,其胸中磊落之概,托诸诗文,奇崛不凡。”

  天才不因循时事,往往屡遭打击。因其才学、胸次不为时事所屈服,故狷狂愤世。

  孟远《陈洪绶传》曰:“(陈洪绶)经世之大志,时时言之。……所谓画者,亦一时兴会所寄耳。”陈洪绶是有“士”之情怀的文人。

  陈洪绶《游净慈寺记》有言“所以不如意者,有志气,无时运,想功名,恋声色,为造化小儿玩弄三十余年。至天地反覆时……虽剪落入云门……则刀兵聚处,不第娱老岩穴不可得,即耽玩泉石亦不可得矣。乃知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徒虚语尔。复为造化小儿玩弄五六年,良可悯叹。”他在《王叔明画记》又说:“老迟幸而不享世俗富贵之富,庶几与画家游,见古人文,发古人品,示现于笔楮间者,师其意,自辟乾坤。……余为半生享贫贱之福,得以傲彼富贵人矣。”

  世事颠倒,命运多舛。陈洪绶看破尘世,蔑视权贵,罔顾庸众,摆脱羁绊,心无挂碍,走上了特立独行之路,苦难造就了他卓异的思想与非凡的成就。

  “四十八年醒梦半,功名弃早坐禅迟。”(《幽事》)

  “迕物标异已半世,微言相戒无一人。”(《不饮》)

  “节操已自坚贞矣,意气何妨历落之。”(《赏梅》)

  这些诗句都表露出他看破,觉悟,绝俗,高蹈,遗世独立的情怀。

  据记载,陈洪绶年底示画于人,凡人拍手叫好的作品,当场撕毁,认为众人说好的作品一定庸俗。这种决绝也是一种清醒与透彻。

  他深知艺术不存在雅俗共赏。所谓“雅俗共赏”其实是俗。雅、俗何时共赏过?曲高和寡,是艺术的特质与规律。雅,是艺术家文化涵养和生命本质的体现,蕴含着生命的力量、闪烁着哲思的光辉。俗,是以其庸庸讨好庸庸,同流合污,蛆蝇同喜的东西。

  有人常把普通人看得懂的艺术作品称为“雅俗共赏”,是对审美误解,这是把对艺术无知作为审美标准,是恶俗产生的根源。

  认为看不懂就是高雅,看得懂就是低俗,也是对艺术的误解。书法的“工不工”、绘画的“像不像”都是艺术的表面现象,是浅层次的问题,不关乎艺术本质。

  说到“像不像”,顺便一提的还有流传很久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标准,这和雅俗共赏是同一概念,是中庸的艺术思维,是要“群众鼓掌,专家点头”,两头讨好,皆大欢喜的市侩追求。照“似与不似之间”的思维,毕加索、杜尚、赵无极等很多优秀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产生,抽象艺术、现代艺术就不可能出现。

  为了迎合庸众,降低艺术,万万不可!“最坏的情况是诗人有意要讨好听众,于是就宣扬在听众中占优势的而却完全错误的倾向,它对真理和艺术犯下了双重罪过。”(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268页)

  审美水平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降格以求,不仅艺术会越来越低,审美会越来越低,世风必然江河日下,恶性循环。

  陈洪绶毁画的决绝,是对时代审美的棒喝。陈洪绶以大胆的变形创造了艺术史上的高标与典范,并以其决绝凸显出艺术家的风采。

  变形的深意

  天才识见过人,与众不同,众人不解,世俗不容,人生必然跌宕。天才怀才而被漠视、误解,自然不屈服于世俗,以狷狂特立独行,坚持自我,最后必然有卓异的创造。

  天才——跌宕——狷狂——卓异……这几乎是古今天才的通例。

  天才的艺术家总是以变打破艺术的沉闷和板结,开创并引导未来。所以,天才艺术家的变形自有其深意。

  变形是对历史的深化。

  变形是对道统的反叛。

  变形是对世俗的棒喝。

  变形是对未来的开启。

  变形是对人类智力极限的突破。

  变形是对人类意识空间的拓展。

  变形是对人类思维高度的提升。

  ……

  天才是审美的拓荒者,是精神维度的扩展者。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东西的才能,而不是对于按照某种规则可以学习的东西的技巧的禀赋,所以,原创性就必须是它的第一属性。既然也可能存在原创的胡闹,所以天才的产品必须同时是典范,亦即是示范性的,因此它们本身不是通过模仿产生的,但却必须对别人来说用于模仿,亦即用做评判的标准或者规则。”

  陈洪绶的人物画是变形的经典,陈洪绶的书法是经典的变形。

  陈洪绶深谙画理,《画论》曰:“今人不师古人,恃数句举业饾饤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欲扬微名供人指点,又讥评彼老成人,此老莲所最不满于名流者也。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陈洪绶功力深厚,师古能化,汲古得新,锋颖铦利,戛然独造,终成大器。

  张岱把陈洪绶列于“妙艺列传”,称他“笔下奇崛遒劲,直追古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吴道子)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矣。”朱彝尊赞叹陈洪绶“盖绘事本天纵也!”

  陈洪绶诗文书画兼善,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绘画上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

  他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其绘画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他为木刻家起稿,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画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享誉明末画坛。

  晚年夸张变形更为强烈。《博古叶子》人物高古,头大身短,颇有稚趣。有时用石绿石青画脸,出人意外。

  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远播朝鲜和日本。他的版画作品数量很多,其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超越,被奉为屈原像经典之作。

  陈洪绶《水浒叶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40位水浒英雄人物。夸张的人物造型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西厢记》是陈洪绶给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出色地表现了陈洪绶深厚的文学修养。

  《无法可说图》画一罗汉,高鼻深目,手把藤杖坐在顽石上,似乎正在向面前跪拜之人说法。跪拜的人形貌奇异。人物造型可能受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影响,经过变形处理,更为古拙。

  《观音像》是他晚年的另一幅佛画精品。图绘一男相观音,身披白衣袈裟,手执拂麈,端坐菩提叶团上。细眼长眉,方面阔耳,雍容大度,“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

  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炉火纯青。造型怪诞,线条清圆细劲、疏旷散逸。

  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推崇。鲁迅说:“老莲的画,一代绝作。”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

  陈洪绶根据题材使用不同的技法,用折笔渴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游丝描表现高士,丰富了中国人物画法的宝库。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他们把“笔墨情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

  陈洪绶是这种有突破意义的一代宗师。不仅在绘画上,他的书法,也异于当世。

  陈洪绶早年学书法时,有一段话值得注意,他说:“学书者竞言钟、王,顾古人何师。”学书法的人一股脑都学钟、王,回头看古人以谁为师。他偏不学钟繇、王羲之,早年从欧阳通的《道因碑》用功,中年参学怀素,兼收褚遂良、米芾之长,并得力于颜真卿,作书心态沉静,静寂空明,笔触所至,畅达自在,最后自成一家。

  清代包世臣将他的书法归在“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吴修在《明代尺牍小传》称“章侯书遒逸”。

  就夸张变形论,行书《致祝渊诗翰》之四“不钓清溪饮鱼水,老来无力事菑畲。古松屋下培香草,净写先生所著书。”书字下面的“曰”大得超常,极具奇趣。

  藏于美国普林斯顿美术馆的行书五言诗“既好游山矣,兼之贪酒焉。暂于此际会,不□复前如。”中的多数字都奇崛不凡。

  记得他写过一个“聋”字,上面一个“半”,下面一个“耳”。读古今字书未见这种写法。这可能是他突发奇想的创造。陈洪绶在书法艺术上是有独特创造的。

  凡天才的艺术家,都会异调独弹。李白有诗“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天才之为天才都有上帝般的创造与自信。博尔赫斯谈莎士比亚时说:“很多作家都站在万神殿外面准备进入万神殿,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一个强有力的艺术家出现,不仅会创造一种新的样式,还会创造一种新的眼光,让人们对艺术、艺术史和现实有新的审视和认识。

  今天是阳历年的最后一天,窗外下起了茫茫大雪……

  时下,陈洪绶一幅画要卖2000多万人民币,书法作品也极为昂贵。可他一生甘于清贫,高蹈绝尘,谁又懂他灵魂深处雪落无声的岑寂。

  2018年12月31日雪夜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