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游张坝古村落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

放大

缩小

  欲游咱们陇南武都区琵琶的张坝古村落由来已久。两年前,自我在新闻、微信、报刊杂志等网络媒体上悉知在咱们陇南武都境内有一个堪称是“千年古村落”和“最美古村落”---琵琶镇张坝村,浏览完介绍和描述这个民居古村落的文字和图片,很是吸引人的灵魂欲想前去看看,身临其境以探探全省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形制的古村落其真实的芳容。平时想去也因各种因素叠加未能成行,而在辛丑牛年的五一假期里游一游张坝古村落被列为要去的地方之一。因为外出旅游的计划已泡汤,只有在家乡陇南范围内走走看看算了。

  早在4月30日晚上就曾联系过县摄影协会的王新民老师牵头联系几个爱好摄影的同仁,可结伴在这个假期里去隐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名叫张坝古村落游一游,但具体去的时间尚未约定。晚上在百度上搜索打上“陇南武都琵琶镇张坝村”这十个字,首先就可以浏览“陇南武都琵琶镇张坝村”的视频,是由若谷心斋网友制作发布的,探寻甘肃陇南古村落--深谷村落。这个视频的一段文字介绍到:张坝村,百年老村空无一人。离别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带着一份幽居心的渴望,探访传统中百年老村。老村青瓦土墙,亭台楼阁村中的小屋,经历风雨孤独老宅,800年的菩提老树,寂寞院落无人居住,沧桑岁月,留住叹息忧伤,春去秋来轮回中,老村岁月几人知。还浏览了刊载于2020年第10期《农村青年》杂志刊载的一篇题为《千年古村落,美丽张坝村》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到:这里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河谷纵横,气候温润 ;这里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浓郁,民风淳朴……这里,就是千年古村落——张坝村。一块块石板、台阶随势铺就,不饰修葺,曲折蜿蜒,从大团鱼河边一直通向古老的村庄。木架结构的老屋,块石堆砌的房基,黏土碎石构筑的墙体,青瓦铺盖的屋顶。院子错落有致,草木茂盛,花香四溢。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流传着古老的民间故事,犹如世外桃源。这里,是令人向往的一块宝地,充满了诗情画意。阅读了这段文字后,想去张坝古村落游览的心思和愿望愈加强烈,决定不论有人去与不去?去的人多与人少我都要铁心去一趟。虽然昨晚大陇南范围内下了一场雷阵雨,不过早起发现天空依然是晴朗的。就这样随即联系了跑车的李师傅,他就满口答应了我们去武都琵琶张坝一趟的美差,以了却久有的心愿。

  时值早晨9.51分,联系好的李师从县城上来已到家门口马路上,电话已打了进来。于是提包过河上车出发。到了碾坝镇田坝新农村,停车叫上李信清老人一起作伴去转悠,当我寻找到老人家门推开大门时,我的突然到来给他一个吃惊,他站在他家院落里的水泥地板上招呼让家里坐坐,我向他老人家说明今日去琵琶镇张坝古村落看看的情况后,他说身体原因不能前去。谢绝李老后出来我和李师傅俩人出发沿小康路而行,翻越老虎垭,沿着下曲河逆流而上,再翻越剪子垭大山。在行至剪子垭梁两边的公路上,看见有杂乱的土石和从山上冲击而下的泥石流堆积着,可以得知昨晚这些地方的雷阵雨还是挺大的,不过往返的车辆能正常通行。进入琵琶镇境内的村落,不时见到马路上有打扫环境卫生的、清理路边的泥块、石头、树枝的村民。到了琵琶镇,我们停下车站在琵琶桥上兜了一阵风,去农商银行办理了点手续,随便问了问营业室的一位男士去张坝古村落的方向和路程。这个男士很热情的告诉我:过桥后朝左拐一直直走,约7公里远就到了,路口有指示牌。出来后上车出发继续前行,李师傅也用德高地图搜索去张坝古村落的位置和导航。车子朝左沿着s206国道(大姚公路)行驶,在途中走了一段河坝用铲车推出的便道路,车在河水中摇摆颠簸中行走,兰海高速路在我们头顶穿越而过。行驶到一个名叫两河口交叉路口,再一次打问了路边的村民后,向左拐过桥朝洛塘方向继续前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兰海高速下的岔路口看见了两个招牌。这是车上的导航也提示我们已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我又返回岔路口拍了张指示路牌的照片,一个大的招牌上标注有三个内容:一个是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白色箭头指向左手方向,二个是距离这里1.5公里就是高盛生态园,白色箭头指向南方。三个是距离这里9.5公里远就到了洛塘,白色箭头同样指向南方。另一个小的招牌上标注着古村酒家,游古村,登古寨,饮美酒,品美食,白色箭头指向左手方向。也标注有古村酒家的联系预约电话号码。不由的发出:“我终于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来到了这个即将成为网红的地方,可以实地看看其真实面孔”的感叹。

  车靠左手拐进了一条水泥路,从车窗望见两边是不同的景观,一边是田园,一边是异地安置新村。在广场上有五、六个小孩子玩耍和打篮球,随即也给他们拍照留了瞬间美景。上车经过架设在一条名叫大团鱼河上的一座水泥石拱桥,在桥上老远就看见停车场里停放十来辆小车,看来也是与我们同一个目的,同一个心愿来的。走过水泥桥,已没有路面了,车辆开始慢行在用石板、石块铺就的通往古村落的河堤道路上。来到停车上寻找停车的位置,当我们在车场停选择好车停车位置停下车,看见也有早来的游客已游玩从那密林中的石阶路和木镙桥上走了出来,走向停车场又向另外的地方出发。出于礼貌我们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已参观完的游客示意微笑问候,探寻他们对这个看完的古村落的认同和印象。这个停车场也是用河坝里的圆光石砌成的,显得同其他地方的停车场与众不同,很原始、独特、创意,没有一点水泥浆。我先走到河堤边,从不同的方位拍摄了古村落周边的环境照片,唯恐不慎将好景点、好风景丢失。站在河堤上眺望,见到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的水很混浊的,与这里的青山绿树有点格格不入。望望这个神秘的古村落四周风景。兰海高速公路穿出仰韶隧道后蜿蜒向南方延伸而去,一条名叫大团鱼河流也向南方奔流而去,河岸边新建的移民安置点在午后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靓丽。绵延的大山青绿,河的背面的山坡上的树木不是很多很大。只有我们去的、靠河南面的这个地方的山,绿树植被茂盛,树冠很大,山势很高。穿过草石土相融合的停车场,来到矗立在山林边、广场东边的一个题为“张坝古村泛博物馆”景区导视图认真看了看,先了解这个景区的大致方位和景点。从这个导视图上略知,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有:大团鱼河、博物馆、魁星楼、菩提树、鸟鸟桥、花椒馆、崖蜜馆、古村酒家、廊桥等。

  离开停车场,按照导视图的分布指向我们走过那座架设在沟渠上的用园木棍编制成的木椤小桥---鸟鸟桥就要进入散落在茂密树林中的古村落了,先去了第一个用石块垒砌成的石坎景观,用黄红两色、很艺术性镶嵌成的两颗大字“张坝”,向来自四面八方来的客人们展示了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访古地方---千年古村 美丽张坝。因为初来乍到,对这里的地形、景点具体位置比较陌生,就开始跟随游客后面胡乱、任意地游转了起来,反正来了就想游转个遍。通往景区的石阶路旁有一块大蜗牛石,其边矗立着一个白色招牌,但见招牌上“万象琵琶 诗意张坝”的朋友圈里发布的“琵琶镇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中来自区内单位媒体对武都区琵琶镇张坝古村的评论。其中武都区文联的评价“食在张坝、游在张坝、乐在张坝”吸引游客的眼球。第一站我们去了一个三合院,院落放置一个颜色鲜艳夺目的大红花桥特别醒目和吸引人,这是专门供给爱美的少女、少妇们和女孩子们玩的。在这个三合院的正房楼檐坎上碰巧遇见了在五一假期留守这里值班的琵琶镇党委副书记宋某,留着小平头,中等个儿,身着黑色的衬衫,显得年轻、机灵、干练。我们自报家门后,他乐意给我们当起了免费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转了要紧的、有意义的景点看看,古村落接待室、博物馆、花椒馆、蜜崖馆,他每走一处就详细介绍各个景点的情况。宋副书记介绍说:张坝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琵琶镇,境内高山峻岭,森林茂密,河谷纵横,气候温润,珍禽繁多,原始生态保存完整,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浓郁、民风淳朴的传统古村落。这个古村落,紧邻着裕河风景区,现有旧民居42户,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的原型,有较好的参观旅游价值。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武都区重视并优先考虑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成功打造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新景点,既留下了乡愁,又集聚了人气,为美丽武都增添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上面村庄不远的地方也办了一个农家乐,中午你们游完了可以去品尝吃个午饭,这个农家乐经营有山野菜、熏腊肉、特色手工豆花面等美食。在游览位于河边前沿的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的两层木制楼房的走廊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因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尹弘今日去裕河检查指导旅游工作去了,他要返回镇上组织值班人员打扫环境卫生,以备领导路过到镇上检查指导工作,他需提前返回镇上,剩余的廊桥、菩提树、农家乐等让我们自己转着看看。与宋副书记握手告别后,我们接着继续转着看,来到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的前院厢房里,设有陇南市属其它八县一区各一展室,每县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用模型、影像、照片及文字作展示。可以看到有陇南市八县一区的各个民居,比如:武都马街李家大院、康县谈家大院、文县田家大院、礼县的刘家大院、徽县的尹家大院、成县柏氏民居等等。在现在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有这样一处完整的古老村落保存下来,真的是一件令人欣喜又值得欣慰的事。还有很多古建筑和古村落模型以及卯榫等工艺供游客参观,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在后院上房二楼的民俗实物展示馆里,从一块显得陈旧、留有房顶上漏雨掉落的泥土痕迹的碑牌上面的《张坝古村建筑简介》上得知:张坝古村落房屋建筑,依照明清时期北方建筑风格,土木结构,明椽明瓦,石板堆叠地基,黄土混干草夯压筑墙体,圆形木柱支撑,楞、檐、梁、檩,凿孔开洞,交错连接,木板竹条覆盖其上,铺青石板封顶。出檐要伸出墙体几许,以导流雨水,遮挡房前走廊和后面土墙。冬暖夏凉,美观牢固。村中有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100余年。每户为独立四合院建筑,有一个大门通户外。正中偏高的为正房,坐北朝南,采光自然,藏凤聚气,依家境有长五间、长三间之分。自院落修五级或多级台阶于正房,中间为厅堂。摆放八仙桌于正中,,修建火塘于地,上有铁制溜杆、吊锅,以取暖,烧水,烤火、做饭。厅堂两侧为厨房和睡房。正房前两侧为东西厢房,共二层,一层阴湿背光,为牲畜圈舍,二层于木板上,通风干燥,堆放粮食、材草及杂物。

  走出这个博物馆,在一面背土墙上的一块木制匾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文字介绍详细悉知这个古村落:琵琶镇张坝古村落,地处武都东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紧邻康县阳坝、武都裕河八福沟、陕西青木川等景区,张坝建村已有600余年历史,北宋真宗年间(公元998年)系西番人居住之地。元末明初,“湖广添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迁徙中,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等地的八户人家,五十余人,饱经苛政之苦,战乱之忧,迁徙在此安家乐户,成为张坝人的祖先。他们开荒垦田、修筑屋舍、兴建村庙、繁衍后代。经村中多代先民躬耕修缮,张坝古村落渐成规模。村落背靠阴山,面临大团鱼河,周边群山险峻、森林茂密、河谷通达、物产充盈、珍馐繁多。“5.12”地震后,张坝村民在对面沿河宽阔地带重建了新农村,古村落和28户老民居被原样保留了下来,还有那颗八百年树龄的菩提树,那座斑驳古旧的村庙,那个几十年前弃用的小磨坊,那间曾经叮当作响的铁匠铺,那条被无数代人走过的石头路……近些年来,在推进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武都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古村落建好新农村的指示精神,着力打造“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借助各级帮扶力量按照传统古建筑营造方法修缮老屋,积极邀请本村和周边有经验、有传承、手艺精湛的老匠人(木匠、泥水匠、石匠等)作为技术骨干,集成武都南部山区土木建筑所涉及的传统营造技艺,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原有破败老屋的基础上复建了两个院落,作为“泛博物馆”的主馆。博物馆前院正房大厅用沙盘、模型、照片集中展示张坝古村落整体风貌和专家学者关于陇南传统民居的科研成果。在陇南山区还有许多曾经十分精美的老宅院在原址很难完整地保存下去,我们按原貌按比例以模型复原展示于前院正房耳房,有琵琶镇玄湾村高家大院、洛塘镇李家山村李家大院、裕河镇赵钱坝村七古崖社罗家大院、马街镇大李家村王家大院、鱼龙镇宁家山村宁家大院等;前院正房二楼,集中展示传统木建筑内部构建和修建工艺(柱、榫、铆、檩、梁、椽、墙、笆、瓦等)。博物馆后院上房大厅,展示与古村落、传统民居相关的书画、摄影作品;后院上房二楼为民俗实物展示馆;后院厢房二楼,为农家书屋。我们打造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的目的在于通过修缮具有较大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建筑,把武都区乃至全市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古民居和先民的智慧集中展示给子孙后世,让这里成为一个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得地方,成为一个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和范式得地方,成为一个能使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们心灵得地方。

  顺着山势再上行,是一处大的坪台,有一座白墙灰瓦的简易土木结构村庙。殿里供着观音、魁星、土地三位神灵。菩萨面容慈祥,容貌趋于本土,有别于敦煌一带的风格;青绿色身子的魁星一手握笔,一手持书卷,显得几分粗犷,但是寓意吉祥 ;只有土地爷和蔼可亲,仿佛邻家大爷,会背四书五经,又懂得回春的医术。一转身,看到了崖边上一株大树。古朴沧桑,直上青云 ;片片绿叶,光洁清亮;一树繁花,冰清玉洁;淡香幽微,蓬勃超然却又安闲笃定。站在菩提树下,张坝古寨模样渐次清晰。顺势而筑,错落有致,老墙斑驳,灰瓦如鳞,探出的屋檐下是黄澄澄的玉米、烟叶、干草、柴捆,以及古朴厚重的石磨、石槽。一阵清风吹过,树影婆娑,如同海风吹瀑布,烟雨落晴天。透过菩提树枝叶间的空隙,看到了远处红瓦白墙、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如今的张坝古村,村里人都搬到河对面的新农村里居住,家家小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张坝古村落掩映在花草树木中,一排排黄墙灰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排列,一棵棵庭前屋后的绿树生机盎然,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从房前绕过……

  在村落转的时候,有两位老人说,这里有什么好看的,好游的,好转的,人家康县的花桥、阳坝梅园沟那才欢呢!风景好!有看头!咱们这里就是几间烂瓦房!正如那位镇上的宋书记说,有些院落和房子正在施工完善建设当中,我们在转看的过程中也看见了施工的痕迹。这边看完了,沿着密林深处弯曲的石板路而行,不时有游客往来穿梭,过沟河去那边的地方看看。在沟边,一注水吸引了我,是用竹筒当管子制作的,我过去用两只手掬着,品尝了这清澈、冰凉的山泉水,太爽了。沿着曲折的石板路来到了一家“古村酒馆”的农家乐看看,红漆新刷的大门,门楣上挂着一盏红红灯笼,张贴有一副对联:已有二月杏花八月桂,再添一时春雨三时秋。楣额是紫气东来。外面搭建有供游客吃饭、聊天、休憩的桌椅,进的院内两层楼房共有十几间,院落有树和花和四方块状的菜园子,每个房间搭有吃饭的桌椅和消遣娱乐的麻将桌。院落地板没有用水泥装饰。因我们不吃饭,只在院落里拍摄了些照片,也没去坐坐休憩一下,更没有向这家主人探寻古村落民名声豁起后,她经办的农家乐生意咋样?游客来源咋样?出来后我们沿路返回穿过廊桥,已结束了今日古村落的游历活动,也没想在这里再呆一些时辰就走出来了,到广场让车散发热气,在广场后边寻找干净的石头坐下,喝喝自带的茶水和啤酒。

  张坝村真的是山青水秀树绿,来到这里,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远处是碧绿的青山,蜿蜒巍峨。蓝色的天幕上飘动着大朵的白云,风轻云淡的日子,也太惬意了。张坝古村落掩映在花草绿树中,一排排黄墙灰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排列,一棵棵庭前屋后的绿树生机盎然,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从房前绕过。漫步张坝古村,仰望800多年的菩提树,让人有种穿梭在百年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行走在这个村落,清风徐来。樟树、槐树、桂树、木瓜、山核桃、香椿、花椒……诸般滋味,聚拢成一阵清香,浮在河面,浩荡而来。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流传着古老的民间故事,犹如世外桃源。张坝村民居是比较典型的隆安你木架子房原型,四合院建筑结构,多依山而建,即拥有北方建筑的恢宏高大,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院落布局合理,房屋分为上下两层,正房三到五间,厢房、厨房、杂物房各具功用,中间院子的两边是台阶,院门位于一侧。房基是就地取材的石头,上面是黏土于碎石夯实的土墙,防寒保暖。房架全是山上的木头,耐用结实。房上一色的青瓦也是村上的小砖窑烧制,让整个村落散发着原味、朴素之美。不仅如此,房屋装饰上还有精美的木雕、粗犷外形和细致纹饰的石刻,自然山水、珍禽异兽、戏剧人物、吉祥的图纹、历史典故多有呈现,在屏风、窗棂、雀替、走廊台、柱顶石上随处可见。村落内的匾额和门庭对联,透露出人们修身治家和为人处世的美好梦想与追求。据悉,早在元末明初,当时朝廷政令推行“湖广添四川”移民垦荒的政策,张坝村的先祖们便从湖北麻城、孝感一带迁徙而来。传说最早迁到张坝的张氏先祖只有8户,约50人。张坝村虽山多地少,但在张家历代先人的辛勤劳作下,他们繁衍生息,生活逐渐变得殷实起来,最终形成了眼前得这个村落。如今,张坝这个“世外桃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张坝古村落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成为咱们大美陇南武都区乡村旅游的又一大热点,吸引了来自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自驾游客和康养休闲人士的青睐。

  在这个村落行走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谋着这样一个问题:琵琶古村落民居为何墙倒屋不踏呢?这个秘密可以从这些古民居房屋的设计建筑中知道答案和揭晓:现存28座民居均沿古制,用传统方法营造,才得以在2008年经受住了“5.12”大地震的考验。建筑的牢固与其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村民居结构特点是穿斗式木梁架,双檩双挂,木柱檩梁,明椽明瓦,木梁木柱为主要的承重构件,外墙为夯土筑就,隔墙为竹夹土制作。各个构件之间的节点以榫卯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当榫和卯通过精巧的设计咬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提高了整个木架构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平均承担力的作用。而且允许一定的位移和变量,这就大大减轻了地震、滑坡等外力对房屋的威胁,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

  五月初的天气本该炎热难耐,但昨夜一场雷阵雨,凉意沁人心脾,一扫烦恼,让人顿感舒爽万分。河边小叙浅谈,聊抒古村情怀,品味传统民居古寨,品尝古村落美食美酒,品茗古村落自然风景,则是人生一大乐趣。在这个古村落,村庄依山傍水、主次分明、屋舍优雅坐落,体现处对大自然得敬畏;有曲折开合的街巷,体现出对邻居之间的尊重;错落有致的屋顶,体现出对伦理秩序的遵循;沉淀内敛庄重的宅院气象,体现出对俭素的崇尚;房前屋后花木映堂,果蔬飘香,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里真的是风景真实美,不堵车来不受罪,绿树花香古村落,民俗文化尽品阅,山珍野菜好滋味!

  后来我提议我们已经出来了,加之沿原路返回那段河坝里的路不好走,害怕石头刮底盘,就建议师傅我们去洛塘转转,到洛塘街上吃午饭,也从洛塘上高速到琵琶下高速,原路返回。车行驶在兰海高速公路上,我的视野又一次停留在高速路旁掩映在绿树青山中的瓦房古民居,心里在琢磨着:张坝古村落的村民们,将这承载着百年文化底蕴的建筑保存的十分完整,在这些建筑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情形。而今并不是每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村落建筑都能保存完好,但从张坝古村落的这些房屋来看,也许只有村民们内心满怀着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爱意,才得以保存至今吧!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