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劄记

发布时间:2021-11-15     来源:

放大

缩小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我不想用逻辑重演推导一遍,得出什么结论,抑或做出什么评价。由于其中不少文字唤起我的同感,引发了我的思考,便把它们摘录出来,连缀成篇,成此劄记。

  康德说审美是无功利的,我对此体会颇深——如果仅仅以“有用”来衡量的话,那么手纸比名画有用,母鸡比孔雀有用,一口锅比司母戊大方鼎有用,一个溜须拍马的奴才比爱因斯坦有用。

  谈到对美的感觉,我认同康德。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没有感觉的人看来都是荒谬的;对一个私欲萦怀的人来说,多么高贵的艺术,都是不值一提的。

  李泽厚也说过:“以前总要理论联系实际,我最反对,有些理论就是不能联系实际。”说的不仅是研究领域的“功利”问题,这句话触及的范围颇为深广。

  夜黑下来,星星亮起来——良知和思想也在黑暗中闪闪烁烁亮起来……

  “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独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篱笆和修剪得很整齐的树木则是优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则是优美的。对崇高的事物具有感情的那种心灵方式,在夏日夜晚的寂静之中,当闪烁的星光划破了夜色昏暗的阴影而孤独的皓月注入眼帘时,便会慢慢被引到对友谊、对鄙夷世俗、对永恒性的种种高级的感受之中……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康德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描述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这段感性的文字能唤起优美和崇高双重感觉。

  “对于宇宙之无穷大的数学概念、对永恒性的形而上学的考察、天意,我们的灵魂不朽,都包含着某种崇高性和价值……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这些文字则是抽象思辨的哲学语言。

  我也做过类似的思考。数学作为思维的成果可以完全在空间上表达,它可以是预设的、先验的。数学是揭示自然真理的钥匙,是对秩序和度量进行一般处理的普遍科学。数学的真是道理上的真,它和现实中的真不完全一致——比如设立一个温度坐标,以零度分界,左边为正数,右边为负数,零上零下相对,无限排列下去——1摄氏度对应-1摄氏度,10摄氏度对应-10摄氏度,100摄氏度对应-100摄氏度,1000摄氏度对应-1000摄氏度……在数学上是成立的,但事实上地球物质的绝对最低温度为-273.15摄氏度,宇宙中目前也找不到低于-273.15摄氏度的物质和区域,所以这一低温以下的温度无法左右对应。理性真理和现实真理的不对应性,是真理无法回避,必须通过思辨加以解释的问题。坐标上数字的排列近乎优美,而坐标上的数字所抵达的事实则使人惊骇,近乎崇高,尤其是数学中显示出的理性真理与现实真理不对应所引发的对真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是崇高的事业。

  虚假的人不仅害怕听到真话,也害怕看到求真的文字,更害怕真理——他们像一张连史纸,单薄得很。

  有些人制定的所谓的社会标准,如果让人们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生命不得舒展,可能就不是什么社会标准——而是阴谋诡计——比如历史上女人必须裹小脚,男人留发不留头……

  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还谈及人的性情、性格。“真诚——它和轻薄的寻欢作乐、和心性轻佻的反复无常是无缘的。它甚至于很接近于沉痛……是一种甜美而高尚的感情……一个属于忧郁型心灵结构的人,不大关心别人是怎样判断的……因为他的动机出自于原则的本性,所以他不轻易同意别人的想法……他以漠然的态度看待风尚的变化,他以鄙视的态度看待风尚的炫耀。他对于人性的尊严,有着一种高度的感情。他重视他自己……他不能忍受恶意的侮辱,他在自己高贵的胸中呼吸着自由……侮辱和不公正在他身上点燃了复仇的欲望。这时候,他就很可怕了。他不顾危险并且蔑视死亡。”不得不承认这段话应验了我的性格,也让我想到很多类似性格的艺术家——他们是真诚而执着的。忧郁型性格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精神洁癖,他们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对丑恶的事物是不容忍的。这种性格的人内心倾向于崇高,但他们面对微小的事物,比如弱小的动物、田野里不为人注意的花草时,情愫又是优美的。

  “由于一种正当的厌倦而满怀忧郁地离开了纷纷攘攘的世界,乃是高贵的。”这让人想到古代的隐士。

  “一个被人认为是属于激动型的心灵结构的人……它实质上只不过是崇高性的闪烁……它掩盖了或许只是很恶劣的和很平庸的事情或人物的内在涵义,却靠外表来迷惑人或感动人。激动型的人认为他自己的价值和他所有的事物和行为的价值,都是由于他能触动别人眼光的那些姿态和外表的缘故。至于对象本身所包含的内在本性和运动的根据,他却是冷漠的……他的行为是造作的。他很少问一问他自己是什么,而只是问他表现出来的是什么。他的善意乃是礼貌,他的敬意乃是仪式,他的爱则是在向别人讨好的奉承。他力求以时髦来炫耀自己……而且他也没有美感或行为的价值感,他的感情只是世人可能对它们怎样加以评价而已……他就要格外投身于弄虚作假,在宗教上是虚伪的,在社交上是一个谄媚者,在政治党派上是随着形势而翻云覆雨的。他很愿意做一个伟大人物的奴隶,以便使自己能成为一个君临于小人物之上的暴君。天真性这种高贵而优美的纯朴无邪,带着自然的而不是人工造作的标记,对于他是全然陌生的。因此,当他的趣味堕落时,他的光彩就会闪烁不定,也就是说,以一种逆反的方式在发光。所以这种心灵品质就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了。” 这种品格,让我不由地想到一些领导——空话连篇、闪烁不定、虚荣、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冷血、自以为是的虚妄与愚蠢。他们很多人毫无能力,从来就没称职过,只不过是用手腕在运作罢了——“一切不道德的事情中最不道德的是——干一个人不胜任的事情。”这句法国谚语说的就是这些人。

  索维尔说:“经济政策中的谬误层出不穷,而且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住房,大到国际贸易,都是如此。这些政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往往要在好几年后才显现,但很少有人会对这些灾难的起因追根溯源。即便一个政策出台后马上引发不良反应,很多人也不会去追究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的倡导者还常常把这些不良后果嫁祸出去。他们甚至会辩解说如果没有他们推行的这套好政策,情况会更糟。 即使事实摆在眼前,谬误还是大行其道,其中的缘由各不相同。比如,政客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政治生涯,学者为了避免声望受损,扶贫活动的公益领袖为了避免内心的痛苦失落……没有人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很多情况下,掩盖错误的代价是高昂的。无论是出于实际需求还是理智,我们都有必要对谬误追根究底。”这种基于对现实的关怀,勇敢地运用健全的理智,克服巨大的阻力,追根究底的精神是崇高的。

  饶毅说:“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每一个街角,荒谬感都可能震撼任何一个人。人们都希望优雅地生活,但面对荒谬的现实,不得不直面蝇哄蚁聚的平庸,对抗狼奔豕突的险恶——崇高感由此苏醒。

  在阶层逐渐固化和财富随阶层运转、集中的情况下,生活很早就将人归了类,社会用软暴力打劫了人们的生活……勤劳努力,坚守正道,坚持正义,富于才华和智慧,对提升自我,改变现状,无能为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美感逐渐消失,崇高感失去意义。

  即便是善良的人,长期的消磨也会使人困惑——苦难和无奈状态下产生的迷信,会不知不觉地植根于一种平静的和忍辱负重的心灵品质之中,并且彻底消灭了被囚禁的人从幻觉中把自己解放出来的信心。这样的人群,看似恬静而平和,实则冷漠而无情,在这样的群体中,优美和崇高成为奢谈。

  还有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祸患无穷,那就是从众。从众会衍生成习俗乃至文化。“中国人的繁文缛节和过分讲究的问候之中包含有多少愚昧的怪诞!甚至于他们的绘画也是怪诞不经的,所表现的都是些奇怪的和不自然的形象,类似那样的东西是全世界都找不到的。”这些繁文缛节既不优美,也不崇高。 康德的批评有些尖刻,但不无道理。

  坏习俗使人麻木,正如阿城所说:“缺乏同情能力,你对生活的观察只能是有眼无珠。”麻木、有眼无珠,导致的不仅仅是行尸走肉,而是弥漫的恶。如此境况,文学艺术和审美便无从谈起。

  举目窗外,一只白鸽子嗖地飞过去,在蓝天的映衬下,像儿童打雪仗扔出的闪光的雪团。

  美好的事物,总是一闪而过,似乎难以久驻。

  文字的真实和说真话一样——极为艰难。

  写作,不能是为了博取赞赏,更不能沦落到沾沾自喜于网上如蝇附尾的点赞,而应该像汪曾祺说的那样:“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深藏于内心的简单和丰富,优美和崇高兼而有之。

  李泽厚谈到西哲的排名,依次为康德、休谟、马克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毕达哥拉斯、杜威、海德格尔。但另一次谈话中,他说最推崇康德和柏拉图。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分量。

  读过的很多旧书,包括大家名著,看着陈旧的封面,就像看着童年穿过的衣裳,很亲切,但毕竟太小了……但读康德的著作却没这种感觉,有些还没读懂……康德是博大精深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四节《论民族性》中的不少论述是深刻的,远远超出了优美感和崇高感的阈限,尤其是谈中国人和黑人的段落,虽说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指责其论述的偏颇,但引以为戒,作为自警,未尝不可。

  康德的思考广阔而深远。除了四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此前还有哲学著作12篇、自然科学著作10篇、人类学著作2篇、教育学著作1篇。1753年,康德批判前期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所提出的宇宙演化论,后经拉普拉斯于1796年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宇宙演化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需要重读。

  康德,需要深读。

  2021年11月11日刘朝侠于止堂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