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胡军:知识创新引领未来社会发展16

发布时间:2020-11-29     来源:

放大

缩小

  分科治学的业绩与弊端

  分科治学曾在人类历史上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都非常熟悉自然科学的分科设置。社会科学的分科也是非常鲜明。19世纪中叶以来,人文学科的分科设置也不断涌现,如美学、心理学、语言学、诠释学等的确立就是明证。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就最为鲜明地说明了分科治学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数量以数亿倍数的速度在增长,在传播和淘汰。知识与信息淘汰或增长的速度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世界的性质。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知识与信息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是,过于琐细的分科设置只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精知识系统的专家,但绝对不可能出现知识创新人才。

  早几年美国一些大学提出了跨学科交流的创意和计划。无疑,这样的创意和计划是符合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新趋势的。但在我们国内高校,由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却无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关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科设置及构成,也同样无人过问或在意这样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大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体制和研究机构遵循的仍然是早期传入中国的过度的分科治学的原则,出现了研究中国文化的不懂西方文化;研究西方文化的对中国文化没有兴趣;研究传统的则与现代完全隔膜不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某一领域内的精深知识的专家学者,却创新乏力;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的方法论视野和知识方面的训练;过分强调学习、记诵和诠释经典,丝毫没有问题意识和怀疑、批判的精神,更谈不上思想或知识的创新。

  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分科治学的基础上力图打通各学科间的界限。此种学科综合的目标就是以知识理论体系为基础来综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文理、理论与技术等;强调相近学科即人文学科(文史哲)之间的融合,即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设计将这些相近的人文学科放进一个大学院的体制之内;突出文理之间的交叉,强调文科的学生要有自觉学习一门自然科学或科学史的兴趣;理科学生学习文科,反之亦然;重视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如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音乐、绘画等本就与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有着天然的关系;理论研究人员与技术过程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与加大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与学术会议的投入与资助;提倡设置与建立跨学科的学会;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等。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目前最大弊病就是学科设置的不合理,过于琐碎,分化太细;尤其是文科中的某些系科设置是有不少弊端的。如哲学院系学科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哲学。这样的设置既违反了划分标准必须同一的原则,更诱导人们只注重历史典籍的疏解,而不注重对哲学问题及中国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的研究。

  所以建议哲学学科的划分要以同一的标准进行,即划分成如下的学科:形而上学、知识论、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哲学和逻辑学。学者可以从中国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西方哲学的进路来就上述各学科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应该注意的是目前的文科的学科设置中只注重学术史的研究,而从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哲学系培养的是哲学史方面的人才。中文系也只看重文学史的知识、文字写作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这样的学科最终也不得不逐渐地沦为历史系科。这样的学科设置至多只能培养知识面狭窄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这样的学科设置必须逐渐改变。

  同样,教学模式不应是灌输式的,而应是对话式的、讨论式的、启发式的;要注重过程式的教学模式,不要过分强调结论或结果。更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熟悉的事物或不熟悉的事物的惊奇感或好奇心。但是强调跨学科研究不是完全否认分科治学的重要性,更不是说分析方法已经是弊端丛生,完全过时了,要回到我们传统完全不分科的思维模式上去。而是相反,分科治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各种深入系统的知识体系,才是未来跨学科交流与创新的基础。舍此,绝对不可能有任何思想或知识体系创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相应的分科治学,也就不可能有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创新。(未完待续……)

作者:胡军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