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的“技”与“戏”
我自小学习闽西汉剧,越学,就越能体会到闽西汉剧艺术的博大精深。300多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开拓、继承与创新,打造了一座辉煌的闽西汉剧艺术宝殿。即使是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我也仅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可是,不知是何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闽西汉剧在繁花似锦的戏剧百花园中却显得有些落寞与沉寂。为此,我一直深感不安。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复兴的年代。而新一代闽西汉剧人也正在抓住时代给予的新契机,从继承传统入门,从培养人才入手,从打造精品入局,为闽西汉剧的振兴开始奋力前行。
说到继承和发扬闽西汉剧,我有一点个人感悟与经验忍不住想要分享,那便是:要想学好闽西汉剧,就必须牢记“戏不离技,技不压戏”的古训。之所以会作出如此的强调,是因为戏曲是“程式的艺术”。而程式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规范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要求戏曲表演者通过艺术表演去改变、去升华生活的自然状态,还要求戏曲表演者能在戏曲舞台上将生活进行最简洁和最集中的反映,并达到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统一。可以说,程式技巧,就是戏曲的最直接特征。
闽西汉剧的程式便极具个性与特色:
“生、旦、净、丑、公、婆”是闽西汉剧角色的六大行当,但是,各大行当的表演程式技巧却并不相同,甚至用“大相径庭”来形容,亦不算夸张,因为,即便是同一行当也有明显的差异。如,仅旦行就有青衣、乌衣、老旦、花旦、武旦数种分法,且其表演极为丰富,单步伐而言就有幼步、慢步、脚跟前进步、脚尖后退步等30余种,而指法和手势则有香橼手、兰花手、姜手、开山手、双指手、单指手和云手等50余种。此外,扇子功、水袖功也十分丰富。
“跳台”,是闽西汉剧表演技巧中的一大特色。有单跳台、双跳台、四人跳台等数种跳法,当然,若要按性别划分,亦可分为男跳台和女跳台。以男跳台为例,它的主要动作有开山、阴阳掌、碾磨手、抬侧腿、束腰以及上三步小跳等,通常用于表现大将出征时的威武勇猛的神态,动作可繁可简。如表现义士或贼寇赶路时,即可加上飞脚、旋子、蹦子等科介。在《征方腊》中,武松跳台有个高难动作,纵身一跳便平躺于竹椅背上,堪称一绝。
“开山”,也称“拉山膀”,是闽西汉剧表演技巧中的另一大特色。开山是跳台的起始动作,因其张开的双手与头成“山”字形而得名“山膀”。“大花过头台,老生举双眉,小生在颌下,阿旦齐胸怀,丑角随意来”,可见,各个行当山膀手位高低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汉剧各行当的表演科介,继承和发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牢记“戏不离技”的同时,切勿忘记“技不压戏”。要知道,所有的程式、技巧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和表现戏剧冲突服务的,故而,绝不能离开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去卖弄技巧,否则,就会以“技”压“戏”,适得其反了。
《宇宙锋》是闽西汉剧的经典剧目之一,“金殿装疯”一折中,对赵艳容的演绎似乎可以随意,其实却不然:过火了不仅不像“疯子”,反而会失去千金小姐的身份;而太温和了则让人无法看出“疯态”。闽西汉剧表演艺术家邓玉璇老师饰演的赵艳容,通过不同的音色、音调以及富有节奏变化的笑声来表达人物,既达到了讽刺秦二世荒淫无道的效果,又表现出了对其父亲贪图富贵的无言抗争。尤其是赵艳容被赶出金殿的最后一笑,邓玉璇老师由笑到哭的演绎不可不谓之经典:在金殿上,面对皇帝与父亲时是“疯笑”,步至金殿门口感到死里逃生的庆幸时转为窃喜的笑,面对观众而哀叹自己命运无奈时发出悲凉的笑,见到乳娘感到无比委屈时则瞬间由笑变哭。邓玉璇老师的表演含蓄、细腻又简洁,让人回味无穷。可转念试想,假如表演者所呈现的赵艳容只是在金殿上顾自地装疯卖傻、水袖翻飞、扑跌摔倒,可能“技”是有了,“戏”之内涵却无从找寻了。
“戏不离技,技不压戏”是闽西汉剧的最基本的表演艺术。而传承艺术精华,并再创闽西汉剧艺术的辉煌,决不可能像童话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喊一声“芝麻开门”,便能重启艺术宝殿的大门。而每每念及前路漫漫,我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记复兴闽西汉剧的使命与责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纵使有万千艰难,也不会放弃。
附作者简介:
陈萍,女,民进会员,国家三级演员,龙岩市汉剧团演员。作者专业获奖情况:
1. 2004年9月于福建省文艺出新人大赛中荣获“青年戏曲赛项新秀榜奖(两赛十优)”;
2. 2009年1月参加第九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表演奖比赛,荣获专业组“优秀新秀奖”;
3. 2011年3月参加第十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表演奖比赛,荣获“表演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