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把握双向性原则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发布时间:2014-05-22     来源:民进辽宁省委会

放大

缩小

  幼小衔接的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儿园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相对于幼小衔接,小幼衔接是指小学依据入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任务、学习方式、作息制度、生活管理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顺应过渡期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

  近年的教材改革加大了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难度,开学后一两个月本该是孩子们体验小学生活,适应课堂教育的过渡时期,新教材却要求老师在学生入学后一个半月内完成拼音教学,之后学校会安排读写测试,用分数量化孩子的学习效果。一些热门学校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发展幼儿对入学的适应,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隐患。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文件明确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水平和教育指南,行政部门也加强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监管。但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一是公办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着眼于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准备,具体内容主要放在大班后期突击完成。非正规幼儿园(包括小规模幼儿园、家托等)则大张旗鼓的开展小学课程,完全把小学的一套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社会培训机构也把小学拼音、识字、算数课程作为幼小衔接课程大肆宣传,误导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教育成本。

  二是学前教育长期的市场化和不规范性导致孩子相关知识经验差异很大,“重知识、轻智力”的教育观念导致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教育的重复性,当孩子们牺牲了三年的学前教育时光换来的小学课程经验被小学教育逐步覆盖时,提前学习造成的优势也逐步失效,表现出高年级学习后劲不足,无法适应的普遍问题。

  三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的影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视了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热衷于写字、拼音、英语、算术等各种课程,于是出现了学前儿童补习科目多过中小学生,学前一年把孩子转到非正规园所恶补小学课程,幼儿园家长要求留作业等乱象。公办幼儿园的正规学前教育受到质疑和冲击。

  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担当起“小幼衔接”的责任,在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教育的具体目标、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开展好“小幼衔接”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建议:

  1、加大各级教育管理力度,做好“学前搭桥”工作。在规范公办和个体正规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家托和小规模幼儿园管理,坚决取缔不具有相关资质,不为孩子成长负责,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各类家托班,坚决杜绝小学课本下的幼小衔接课程。

  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教育部门应牵头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统一家长和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观念,同步做好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育从“零”开始。拼音作为一项考核内容会出现在大学试卷中,它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巩固的技能。为此,学校要科学论证孩子对拼音学习所需时间,调整课时结构,保证孩子有充裕的学习机会,在持续巩固的前提下慎用考评手段,了解新生入学前学习情况,保护“零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5、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学生智力品质。在听知觉培养方面,从幼儿入园直至小学阶段都要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儿童听觉辨别力、听觉记忆力、听觉排序力以及听觉理解力,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提升学生听课效率。在视知觉培养方面,幼儿园、学校应以游戏形式开展视觉集中能力、视觉分辨能力、视觉联想能力和视觉记忆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计算的准确性。此外,要运用全脑学习模式,小学要顺应孩子具体形象性思维和记忆模式,多开展情景化教学,引入大量图片、视频代替老师长时间的口述,文字、符号的表达。鼓励孩子把生字、课文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记录下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能力。

  6、注意沟通方式,生活常规适当照顾。小学教师应注意新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教学常规,与家长充分、及时沟通,减少分数量化评价方式,引导家长了解小学的作业及纪律要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克服焦虑情绪。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