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苦寒
▲范乐新在《盗仙草》中饰白素贞。范乐新勇于创新。她师从武建文、谯翠蓉、陈正薇等名家,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自己,寻找艺术灵感。
8月24日,南京青奥组委文化教育部举办青奥村外活动——“金陵文艺巡礼”,老门东新落成不久的金陵戏坊,古色古香的戏园子,充满雕梁画栋的浓郁中国风。晚上7点刚过,从青奥村赶来的各国运动员们,一落座就兴奋地拿起手机拍照。
演出精彩纷呈,其中压轴登场的演员表演了《雏燕凌空》选段《打韩昌》,各种眼花缭乱的鹞子翻身和耍花枪轮番登场,一位外国运动员连续用好几个“神奇”来形容,现场掌声不断。
这位压轴登场的演员就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民进会员范乐新。
人的一生或许会遇到一些不同寻常的“偶然”。对南京市京剧团副团长范乐新而言,京剧职业的选择或许是一次“偶然”;工作地点的转换或许又是一次“偶然”;读研深造或许还是一次“偶然”;“梅花奖”的摘得或许仍是一次“偶然”……然而,这种“偶然”中又包含着永恒的“必然”。范乐新始终不渝地选择京剧,无怨无悔。这熔铸成难以割舍的情怀,成就了她的梦想。
梦之始:儿时选择
有道是“有钱难买少年穷”,艰难困顿的境遇是锻炼意志的磨刀石,是人生的一笔丰厚财富。范乐新出生在素有武术之乡“跟斗村”之称的河北保定雄县板北村。那时,只有9岁的范乐新既不能像现在的孩子在肯德基大快朵颐,也不能埋头于电子产品如痴如醉。由于家境贫寒,衣衫褴褛的她和小伙伴们一起跟随村里60多岁的赵老师学翻跟斗。
训练的地方不是遮风挡雨的练功房,而是露天的练功场。范乐新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她比别人来得早,走得迟,练得勤,小病小恙不停。夏天,烈日当头,汗如雨下;冬天,寒风凛冽,手足皲裂。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她一翻就是6年,练就一身硬功,一气呵成可连翻十几个跟斗,很快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跟斗王”,成为她日后择业的“敲门砖”。
生命就是回力板,付出什么,就回报什么。1984年命运之神终于对她绽开了笑容,范乐新被锦州戏曲学校招录。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艺机会,有时别的同学还在睡觉,她那儿上百个跟头都翻完了。范乐新说:“我是特别玩命的一个人。练功时枪经常扎到鼻梁,半张脸老肿着,指甲盖也铲过,创可贴一贴或者弄个布条缠住接着练。”5年的学校生活,她在一次次练功中充实自己的人生,在一次次追寻中求索美好的梦想。
天道酬勤。15岁时范乐新扮演的角色便崭露了头角。她凭借“三张半台蛮”的扎实功底,下腰、咬灵芝草,从台上三级跳纵身翻转下来,瞬间纹丝不动,震撼了剧场中的观众。1988年范乐新荣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童星们的世界》。1990年范乐新被锦州京剧团相中,从此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梦之路:赤子情怀
每个演员的艺术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短暂的一瞬间。“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这句库尔茨的至理名言深深地印在范乐新的心里。
1998年范乐新作为特殊人才,被南京市京剧团吸纳。在那里,她的京剧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了实现梦想,范乐新“苛求”自己。她是武旦演员,对耍刀花、走碎步、对打、踢枪等基本功一丝不苟,每个动作要练上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光练踢枪就是两年时间,一次排练时枪头扎到眼角,离眼睛只有0.1公分,被送去医院缝了三针。一星期后为了不耽误练功,她不上医院忍着痛硬是自己把线拆了,至今还留下疤痕。
南京的夏天素有“火炉”之称。为了全身心地投入练功,不受外界杂音干扰,她把练功房的电扇关了,门窗紧闭,练着练着只觉得头昏眼花,全身冒冷汗,想呕吐,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后被人发现中暑抬出练功房。人们都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打动。
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亲授、由她领衔主演的传统戏《穆桂英大战洪州》,是她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头戏。
她扮演穆桂英,从青衣、花旦到刀马旦、武旦,人物的唱、念、做、打戏份很多,如何创新,对她是一个挑战。“激将”一场,她在花旦应工的京白、韵白“风绞雪念”中,拓开了动作的幅度、强化了语气的柔婉。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3年4月23日晚,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决赛的剧目《穆桂英大战洪州》在杭州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青衣的唱、花旦的表演、刀马旦的风范、武旦的身手被范乐新诠释得完美无瑕,19个评委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最高分。当时范乐新泣不成声,激动地和姐妹们相互拥抱。她说:“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梅花奖’,这是整个南京市演艺集团的‘梅花奖’。”
梦之源:爱国为民
范乐新的梦想源于有一颗爱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她从小到大在学校、在剧团受到的是“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熏陶。范乐新人生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民进会员,她时刻牢记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使命。
连续多年的“八一”建军节,她赴江苏武警边防检查站和江苏武警教导大队进行慰问演出。民进南京市委会组织的送文化文艺进监狱活动,她也积极参加。在范乐新看来,这是自己的一份使命。
而面对各种社会问题,范乐新也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2005年,范乐新发现小学校门口放学时秩序混乱,人多车多,极易危害孩子安全,于是一份关于《调整好小学校门口斑马线红绿灯设置时间》的提案应运而生。2008年范乐新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应回归文化局管理》这个集体提案上郑重签上了名字。在民进南京市委会提交的《关于建设以文化为灵魂的智慧南京》集体提案就有她的一份辛劳与付出。“使命”与“责任”鞭策范乐新不断前行。
范乐新正在用追梦的足迹来诠释人生的价值,汗水和鲜花犹如一个个注解:那就是将忠心献给祖国,将爱心施于人民,将恒心留给自己,不坠青云志,永葆青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