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也要正视缺陷,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承继优秀的文明传统,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