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岁月号”所想到的
今年4月16日韩国发生“岁月号”客轮沉船悲剧。事故中客轮实载有476人(含325名赴济州岛春游的檀园高中学生),仅179人获救。在哀悼逝者、慰问生者之时,悲剧本身引发人们思考。
首先回顾一下事故涉及人的表现。暂把这次事故涉及人分为三方:受害方(主要是檀园高中学生)、责任方(“岁月号”的法人和檀园高中法人,注:檀园高中法人对未成年学生有监管责任)、上级部门方。
对受害方,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由衷感佩事故中出现的许多感人事迹:檀园高中学生郑澈雄在客轮沉没的生死关头做出选择:他脱下自己身上的救生衣,送给了其它人,接着他又去救别人时,不幸遇难而身亡。另一位学生赵大燮先是寻找救生衣分给朋友们,然后帮助几名女生登上救生绳,又协助救援人员将救生绳扔给水中的同学,先后营救20多人。还有一位金洪京先生,在救出20名学生后又冒着生命危险从船尾救出了一名学生。
责任方的表现是正负能量并存:事故发生时,船长李俊锡告诉乘客不要疏散,而自己却第一批逃跑了。船长逃生后,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把浸湿的纸钞摊在地上晾晒,还大喊:“这些钱是我的!”……但责任方也有令人感动和哀伤的正能量:韩国“岁月号”客船沉没后,首位被确认身份的遇难者是女乘务员朴智英,她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学生。获救的檀园高中学生金某说:“事发时朴智英姐姐让我们穿上救生衣逃出船舱,她说你们都跑出去我再出去。”檀园高中副校长姜某在获救后不久自杀,遗书中写道:“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没有信心一个人活下去。所有责任都在于我,是我筹划了此次修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让我和那些尸骨无存的学生们在一起,在阴间继续做他们的老师。”
韩国政府自然是本次事故的上级部门方。4月27日,韩国总理郑烘原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自己作为国务总理应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救援发生的很多问题负责,因被家属指责救援不力而夜不能寐,就此向国民表示深深歉意,宣布辞职。
且把韩国学生和乘客舍己为人的行为称之为有道德崇高感。所谓的道德崇高感是指在灾难来临之时舍己为人、舍生取义,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后,处在地震中心的日本民众有序排队购买水和食物,且不会多买,他们说,因为排在后面的人也需要。即便在临时安置点,他们依然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打包。这些事实无不体现着为他人着想的道德崇高感。令人羞愧的是,日本大地震后因为一个预防核辐射的谣言,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碘盐被抢购一空。更有甚者,武汉一市民花了近3万元买下1.3万斤的盐。试想当时假如盐真的稀缺,恐怕有些市民真要吃不上盐了。此情此景,多一些“为他人着想”的品德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我把姜副校长的“愧疚自杀”和郑总理的“引咎辞职”称之为有道德羞耻感。所谓的道德羞耻感就是孔子所谓“知耻近乎勇”,是说要敢于承担责任,有道德羞耻感是有道德责任感的一种表现。谈及责任方,在鄙视船长贪生怕死之余,姜副校长愧疚自杀的选择尤其让人痛心,因为沉船不是他的错,他只是预定了春游行程,但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与其心怀负罪,不如和心爱的学生一同藏身大海。而韩国郑总理的引咎辞职让人不由想到每当国内有事故发生,一些媒体总少不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重要指示”、“亲切慰问家属”、“情绪稳定”等字眼,灾难和悲剧仿佛转眼变成办喜事、办好事,实属不知所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从国外匆匆赶来的韩国总理郑烘原抵达体育馆慰问等待消息的家属时,被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家属包围了起来,至少2至3人克制不住情绪向他泼水。郑烘原没有生气,他甩了甩手上和身上的水,依旧面带微笑……姜副校长失去了生命、郑总理辞去了职位,他们以巨大的代价清赎内心的歉疚,终获他人的谅解与尊重。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假如灾难真的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愿我们都多一些道德崇高感和道德羞耻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