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她笔下的亲情让你时哭时笑

发布时间:2014-12-25     来源:《民进之声》2014年第7期

放大

缩小

  最近,我迷上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文字,简直太有魅力了!她的文字撞击我心灵的时时刻刻,我的感触有点复杂,既满心喜悦,又相见恨晚。

  我初看龙应台的文章,是在邮箱里。有一位导演朋友发来一篇题为《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岂知,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若单从文笔上看,作者应是男性,因为逻辑之缜密,笔锋之犀利,决然没有女作家文字的质感。那篇文章写于1985年,然而,她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即:现今台湾的大学生只顾学业,不问时事,对社会问题缺乏是非感和道德感,更谈不到担当感。龙应台笔下这样的大学生,如今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因此,我以为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一点也不过时。

  酣畅淋漓的笔墨,冷静犀利的剖析,逻辑缜密的思索,这些文章特质对一位女作家十分难能可贵!有此意识的我,开始痴迷地搜索龙应台的书。先是在市委图书馆寻到她的一本书评,一口气读完。痛快之余,竟还有一种对其文字的“惊艳”,说其才华横溢,似已落俗套,因为只有读张爱玲的文字时,才会产生那种倾慕,准确地说于女性来讲,用旷世才华形容并不过分。

  读过那本书评后,我又从网上在线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集结的都是作家写家事的一篇篇小文章。此书的开篇之作就是“目送”,这篇文章在写出母亲在儿子长大后,女儿在父亲老去后,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发人深思的人生况味:“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沧桑、多么深邃的见地啊!生动形象,精辟至极。

  龙应台笔下的亲情不但让人动情,还令人动容。比如,她写八十岁的老父开车屡出状况: 再过一阵子,听说是撞上了电线杆。母亲在那头说:“吓死哩人喽。你爸爸把油门当作刹车你相不相信!”车头撞扁了,一修就是八万块。又过了几个月,电话又来了;他的车突然紧急刹车,为了闪避前面的沙石卡车。电话那一头不是“吓死哩人喽”的母亲;母亲已经在医院里──刹车的力道太猛,她的整个手臂给扭断了。龙应台在写自己对老父“缴械”时,说道:“要出门就叫出租车,好吗?”“再怎么坐车,也坐不到八万块的。” 读到这些文字,想到那些场景时,我几乎笑出了声。

  《目送》中,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文字,也有令人潸然泪下的篇目,印象极深的是《魂归》。她笔下为老父送葬的场景是:这一天清晨,是他上山的日子。天灰灰的,竟然有点湿润的雨意。乡人奔走相告,苦旱之后,如望云霓。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他与“爱己”说话的声音,那是他教你念“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腔调,那是他的湘楚之音。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你深深跪下,眼泪决堤……

  在这样一本颇似人生笔记的书中,龙应台以她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我想,人们之所以极度关注和热烈欣赏《目送》,主要是因为“作家‘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而‘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 (网评语) 。”我以为,集两种截然不同文风于一身的龙应台,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是她的充满爱恨情仇的文字,更有她对人生的睿智思考。

作者:张娟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