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社情民意信息的一点小心得
2014年,民进南宁市委会从上到下对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撰写上送工作高度重视,机关专干们都卯足了劲,想要把信息工作做得更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才真正尝试去搜集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到目前为止总共提交了10条,当中几条有幸被自治区政协、民进区委会、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厅采用,1条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批示。在这里,我想就收集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小心得。
写什么——选好题就成功了一半
写什么好呢?和许多初次接触社情民意信息的同志一样,我也一度感到无从下手。在摸爬滚打数次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要想选好题,恐怕得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领导关注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当前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舆情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领导所关注的。围绕领导关注的工作和问题,开展调研,提出建议,被有关部门甚至领导参阅、采纳的可能性就会大增。上半年我围绕今年广西和南宁市举办体操世锦赛这一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社会舆情反映热烈的国内外反恐形势,撰写了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加强南宁体操世锦赛安保措施”,就得到了领导的参阅和批示。值得一提的是,领导没有千里眼、顺风耳,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社会动态和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搜集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时能够主动“拾遗补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就不会无功而返。
其次,你擅长什么?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知识领域,或对一定领域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或对某一类信息和资料有较为便捷的搜集渠道。我认为,将以上三点结合到自己的具体情况,我们就能够发挥自己所长,选好社情民意信息写作主题。如今年我提交的“关于构建南宁市大公交体系的建议”,就是基于我一段时期内对南宁市公交体系建设的跟踪了解,积累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撰写的,该信息得到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采用。
最后,这问题眼下能解决吗?我们在就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一问题是否具备解决的条件,如果不具备,那么我认为这一问题暂时不宜作为社情民意信息的写作主题。这就好比你不能要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马上开始百米冲刺一样。对于这点我自己是有教训的,如我曾就完善精神病强制医疗程序撰写过社情民意信息,该信息未被采用,事后我自己分析起来,感觉这一问题牵涉面太广,很多条件暂时都没具备,因此该信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怎么写——有血有肉才给力
接触社情民意信息之前,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政协大会发言、提案的撰写,因此在社情民意信息写作方面上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感觉,有血有肉的社情民意信息才有价值,但怎样才算有血有肉?我想同样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怎样吸引读者?社情民意信息是供领导作决策参考的,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官样文章”的味道,“官样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明了。一是要有醒目的标题。领导日理万机,有限的时间里要参阅大量的材料,这就要求你写的信息标题能够凝练观点、言简意赅,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抓住领导的双眼,不至于被错过。二是要有严谨的结构。我自己所撰写的信息格式基本是三大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感觉,社情民意信息的结构应尽可能一目了然,思想脉络要完整清晰,指出问题要直截了当,分析问题要客观到位,提出观点要鲜明突出,作出建议要合理明确。文风方面,既不需要吟诗作对、卖弄文采,也不需要旁征博引、故弄玄虚,朴实简练、通俗易懂、直面问题即可。三是要有合理的篇幅。如果一份社情民意信息只有短短几句,很难避免出现问题交代不清、分析不到位、建议空洞等问题;相反,如果这份信息是长篇大论,恐怕读者除了怀疑作者的归纳能力外,还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时间、有耐心看下去。我自己写的社情民意信息,多在1000—1500字之间,仅作参考。
其次,你有什么依据?我们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指出现状、问题时的难点在于保证其客观性,如果我们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很难达到帮助读者理解、认同的目的,社情民意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大打折扣。最近这两年我在参与提案、信息撰写时,越来越注重引入理论、政策、案例和数据作为依据,因为我渐渐认识到,感觉没有说服力,用依据说话才给力。临时抱佛脚可写不出有依据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培养平时收集资料的意识,调研时要注意收集有关理论、政策、案例和数据,用以支撑你的每一个观点,“洛阳三月花似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凭什么听你的?我们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指出问题后,往往需要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而这些建议,恰恰就是整篇信息最有价值的地方——挑三拣四谁不会,你可有好招?我认为,好的建议必然有好的来源,不是凭空在我们的脑子里蹦出来的,因此我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提的建议基本都是“舶来品”。一是来源于问题。社情民意信息中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建议的方向,特别是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哪一点存在不足,我们就要重视哪一点、改进哪一点,问题与建议对应,一个萝卜一个坑。二是来源于外界。我们本地区、本部门碰到的问题,其他地区、其他部门未必没有碰到,未必没有好的办法,既然有办法,我们就可以参考和借鉴,但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实际加以变通,避免好办法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三是来源于探索和实践。面对一些新问题或棘手的问题,在可参考的办法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探索、实践得来的经验,依靠发散性的思维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有时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心得,班门弄斧,恳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作者系民进南宁市委会机关专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