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杰:中国式教育需要创造力
近年来,围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的需要,教育改革应该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认知都在更新,教育领域的垄断被打破,中国式教育的变革不可避免。
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又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又取决于国民教育的进步。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历史的辩证的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事实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创新能力,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将失去保留或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能力。所以文化传承是离不开文化创新的,文化创新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体制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国家出资鼓励广大青年勇于创新,活跃学术氛围。没有怀疑就没有创造,狭隘的模式化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犹太人在全世界中有两千万人口,还没有上海市人口多(如果加上流动人口的话);而犹太人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接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人不仅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NASDAQ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
据了解,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两点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差异就在这里。
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至今为止是以大取胜,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系。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一定的执行力。正应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而我们则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些方面的劣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我们的教育方法中的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了。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
创造性应该具有三个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超越“知识”本身的。首先是好奇心。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问其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或者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才激发他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显然“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英语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据说去年有几位来访的美国大学校长与我国教育界高层领导会见,当被问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表现的优缺点时,他们都不约地指出了“基础知识好,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是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视为有害的。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它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工科还是医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是一样的。
创新源于好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结论是: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国式教育的改革,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同时注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把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因为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