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教育理念应回归到教育的本真

发布时间:2015-05-06     来源:《内蒙古民进》2014年第3、4期合刊

放大

缩小

  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当我们回味教育工作本真的思考,有时会感到困惑和迷失——责任告诉我:这是一种危险的麻木。

  教育的本真到底是什么?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我以为最根本的是:教育应该着眼于教育对象心灵的启迪,人性的复苏,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张扬,为人的责任;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是从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积累开始,从对小事琐事的研究开始,从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具体的辛勤劳作开始。

  教育的最高利益是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个性化的也是全面的。毋庸置疑,文化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仅把这些当作教育工作的唯一任务,那就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害的。以发展的眼光和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对待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方面,就有责任去做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具体而繁琐的工作。

  我以为关键的是要确立“服务”与“用心”的理念,首先要把自己定位在“服务”的层面上,服务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思想、情感、道德、身心、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健康发展,而这也是时代和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根本要求。而“用心”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并取得教育实效的关键。朱永新教授说过一段实在的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我的教育理想》)当我们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基本利益,并在教育实践中诚心投入,我们就回到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烧书、逃学等“偏激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合理的诉求,有利于我们进行反思,以检讨教育中亚健康、不健康乃至病态的东西。

  不可否认,教育制度改革推行多年,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减负多年,学生课业负担依然沉重;推行素质教育,却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一些学校已经把教育功利化,成为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只教书不育人的畸形教育。教育功利化又催生了教育产业链,课外辅导书堆积如山,择校和补课屡禁不止。此外,还有老师、家长间结成的某种“价值同盟”,共同导致当前一些学校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真谛,也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我们感觉不到爸妈的爱……”、“我们感觉不到老师的伟大……”,的确当中学教育完全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时候,当教育官员的政绩和教师的地位、利益统统与升学率挂钩的时候,教育就会变得不近人性地疯狂。学生、家长、教师似乎都被“绑架”,上了一辆“无法停止的战车”。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率的语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创新能力下降。套用“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流行语,说“升学率是万恶之源”也未尝不可。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需要改革,而且必须改革。然而,当一个被反复讨论的问题总是“屡屡被提起,就是缺少行动”时,讨论者的无力感就会与日俱增。那么,如何走出屡改屡败的怪圈?笔者认为,当下最缺的是行动。这里,笔者想起《这条小鱼在乎》的寓言故事——一个男人在海边散步,看见一小男孩将沙滩浅水洼中的小鱼不断扔回大海,便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 ”小男孩的回答发人深省:“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我们是否也该以小男孩对待“一条小鱼”的心态,来拯救那些在题海中挣扎的孩子们呢?

  重视学生学业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业只是一切素质养成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必要条件,这个基础越厚实,就越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还应该明白的是,文化素质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健康的思想情操、高尚的道德观念等的建立并不由文化知识的多寡来决定。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即便是大学生或教授也可能做出违反道德、违背法律的事情来,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的被报复殴打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我们注意到,许多有关教育的文章引用的许多教育理论,而实际上仅是为了用来装点“门面”,并非作者的真实体会和具体实践。理论,毕竟是别人的经验总结,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在一切的工作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更何况是在生活着几百上千的学生的学校。不同的人具有着绝对不同的个性特征,一切理论也只有回到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事件当中方才能够检验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才能够体现出这种理论的指导性。教育要回归本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实践开始,从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位教育对象的具体言行的研究开始,也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一般经验来。教育工作中的囫囵吞枣、好大喜功、表面肤浅可能暂时会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名誉和利益,而对于学生的发展,则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所以,每一位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都不妨时常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要义何在?什么才是教育工作的本真?当我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有了意义,我们的后代也就有了希望,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就有了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就有了希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只能因地因时制宜;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不同的栽培方式,不能揠苗助长。由此可见,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与成果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真正让教育理念回归到“育人”上来。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呐喊”才会少一些,教育才有出路。

  (作者系民进呼市委员会第八支部主任、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教师)

作者:沈明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