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孔庆勇:用平和的心态帮扶,以感恩的行动脱贫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

放大

缩小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干部和贫困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帮扶的效果。扶贫工作是人对人的工作,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是不言而喻的。“用平和的心态帮扶,以感恩的行动脱贫”是值得倡导的心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度理解和实践。扶贫是帮扶者的工作和义务,而不是特权和施舍;脱贫是贫困户的权利和追求,而不是必然和等待。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还有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另外,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加上更多和贫困人口结对帮扶的人,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不同的群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会一些相同的心理反应,或者说都会有一些常见的心态。不管怎么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帮扶人也好,被帮扶人也好,他们的心态会影响脱贫的成效。

  积极的心态会让工作变得容易,消极的心态会让工作变得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帮扶者“高高在上”的心态而使扶贫由好事变为事故的例子也不少见;而因为受助者“等、靠、要”心态使扶贫工作难以推进的情况则更是常见。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扶贫工作产生一些变数,让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原因在哪,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呢?从帮扶者和受助者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想来应该更全面一些,虽有重合的部分,但也有不交叉的部分。

  一、用平和的心态帮扶,是帮扶者应有的修养

  现实的扶贫工作困难重重,做的好坏,既有帮扶人的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扶贫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扶贫工作和贫困户将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进程。“平和”是温和、包容,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屈不挠……是为人处世的从容不迫,是帮扶者应有的修养。

  不“平和”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扶贫工作中定要慎之、戒之。

  一是高高在上的施舍态度。这种态度会让帮扶者自我感觉良好,听不进、看不到工作中的困难和办法,脱离实际,是工作中的大忌,稍不如意更是会产生破坏性的损害,也容易得罪群众,让自己成为无根之本、无源之水。从人格和权利而言,帮扶者和受助者是平等的;帮扶者只是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要知道,很多资源是社会和国家赋予你的,本来就是受助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帮扶者个人的;贫困者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现实的结果,并不是你就比他们更优秀。扶贫,不仅仅是去救济、接济贫困人群,不仅仅是逢年过节的送钱送物;用施舍的态度,最多是解一时之困,治不了长期之贫。

  二是自以为是的盲目态度。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不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之下就盲目地介入贫困地区的历史纠纷、家族矛盾、政治争斗等事务中,泥足深陷,无法自拔。自以为是的另一个弊端是以自我中心的独断专行,忽视了扶贫工作需要帮扶者、受助者、政府、群众等多方平衡的事实,从而使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三是拔苗助长的求成态度。一味地追求扶贫成果,忽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求快不求实,为政绩大搞面子工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扶贫工作不是一时、一人、一地的工作,而是要做好农村长久的发展之计,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的帮扶干部为“求成”,按照个人的思路完成“数字”脱贫任务,既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失去了贫困户对扶贫干部以及党和政府的信任。

  四是任人唯亲的私权态度。贫困户的认定,优惠政策的享有,社会资源的发放等等,不是私相授受的结果,而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国家、政府公信力的体现。心中有“私”,就容易作风不正、行为不端,滋生以权谋私的隐患。

  五是毫无责任的失信态度。“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则无立,诚信是人处世的基础,是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有些帮扶者常常随意承诺,事后又无法达成,就会失去民心,不能成事。

  六是不思进取的畏难态度。有些帮扶人认为自己没精力、没经验、没资源,在帮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加之扶贫时间紧、任务重,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总结、沟通,是克服这种心理的法宝,“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要因为畏难就失去信心而不行动,从而一事无成。

  七是得过且过的应付态度。一些扶贫干部把扶贫当成是一项政治任务,被动接受,消极应对,甚至带有抵触情绪,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扶贫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行动起来蜻蜓点水,不落实处。

  八是走马观花的过客态度。帮扶者只是将自己当作“过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帮扶者还有“镀金心理”,这样就失去了扶贫工作的“初心”。只有在内心把扶贫的乡村当做第二故乡,才能在帮扶工作中动真情、动真心,出成果。

  “平和”态度的产生是因为帮扶干部有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之心;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对组织负责也就是爱国爱党;对群众负责体现的是作为人的社会责任;个人的进步取决于对自己的负责。用平和的心态帮扶,才能勇往直前,一心为民,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最终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让自己进步。

  扶贫的同志,无论如何都是好干部,因为他们舍下家人、放下原有的事业,纵有多少困难,来扶贫了。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终归是选择了,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努力,以不负岁月年华。

  二、以感恩的行动脱贫,是受助者基本的素质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更多表现有文化程度低、智力不高、封闭落后、自怨自艾、瞻前顾后、缺乏改变的内在动力等,而除去这些特征之外,在那些“久扶仍贫”的人群中“不知感恩”的态度也是重要的一点。贫困人口的致贫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缺乏脱贫的信心,消极等待,不愿改变。因缺技术而贫困的人口众多,没有手艺,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干,同时害怕面对改变。有些贫困户虽然年纪轻轻,有田有地,也羡慕别人家的富裕生活,但却总是为自己的现状找借口,比如没有资金、身体有病、没有劳动力等等,消极等待,缺乏尝试的勇气,而不思改变。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坐享其成,依赖求助。有些贫困户把扶贫工作完全看成是扶贫干部的事,好像和自己无关,张口就要钱,闭口要政策,把脱贫的希望放在政府身上。懒于改变,宁愿坐享其成,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不仅如此,还有“吃肉骂娘”的恶习,不以贫困为耻,反以为荣。

  三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走一步看一步。一些贫困户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而吃穿不愁,便认为尝到了甜头,整天只想着如何利用贫困户的身份获取更多财物,不想靠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富裕,总是希望不劳而获,丧失了与贫困斗争的勇气。贫困往往是因为封闭,封闭的结果就是只顾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明明扶贫工作给他们带来很多改变的项目和更好的选择,而他们不愿作出改变,收成只看年景。

  四是仇官仇富,总认为社会不公。在农村,有很多人仇恨富人和官员,也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不公,认为办事就是凭关系,靠面子;还有不少人羡慕那些通过非法途径致富的人,认为他们有能力。这是一种因贫富差距加大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既仇恨、又羡慕,传统道德丧失,法制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

  在这些不良心态的背后,都存在着不知感恩的尴尬。“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感恩的人,他的人生观才是积极的,心态才是健康的。然而在贫困户中,仍有一些人是不知感恩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脱贫的步伐。不知感恩其实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诚信、友善就暗含着感恩的意思,不知感恩是一种不良心态。“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在帮扶别人的时候也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要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三、对于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诚信和感恩的缺失其实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的重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正能量的弘扬,社会的长治久安,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第一点思考是非常赞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观点与精神。扶志重在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的斗志和勇气;扶智重在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掌握脱贫的技能。而两相结合才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点思考是认为应加大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的教育,以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成年人,改变他们的思维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少年的教育方面,从“志”和“智”两个方面的教育入手,才是扶贫工作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第三点思考是要认真做好“精准识别”和“精准脱贫”工作,以保证扶贫工作的社会公平性。只有做到精准才能体现公平,只有公平了才能让老百姓信服,才能让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公平是社会安定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消除精准扶贫中的“不公平”现象是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点思考是做到对扶贫干部的“精准考核”。扶贫干部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扶贫问题,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于他们的考核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到他们所遇到问题的特殊性,只有“精准考核”,才能不让扶贫干部“流汗又流泪”。

  第五点思考是对无良贫困户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不是贫困了你就是好人,人的品性和贫富无关,贫困户中也有坏人,比如那些不赡养老人的人,那些无理取闹的人。诚信作为社会的公德之一,不仅要靠教育和自律,而且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可执行的诚信评价体系。而这套体系的建立需第三方的力量,比如银行、保险机构,这样才能更客观、公正;信用管理要和约束机制相结合,否则也是徒劳,信用记录上的污点将会使其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要让无良的人知道疼,机制才能有作用。

  四、总结

  在扶贫工作中,有时我会想,如果是我生活在这样的农村,是否能比这些贫困户表现的更好呢?一定么,不一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得到优先权,而农村则成为付出基地,自然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情况,富者不必得意,贫者也不必自卑,有些事不是因为自身而是因为环境。

  但有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出现了“贫富不均”“高低不同”的现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何在呢?我想主要原因有“向上”“学习”“努力”“奋进”“不屈”“坚韧”“实践”“选择”“决断”“接受”……甚至还有“运气”吧。

  “贫与富”“高与低”“强与弱”既因客观现实而形成,也会因主观努力而改变。贫富差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毒药”,精准扶贫工作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发展的危机,从而产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帮扶者就应该是心态平和的,否则就不配去帮扶别人;脱贫者本就应心怀感恩,否则也难以脱贫。“高高在上”的帮扶者其实也应该被帮扶,消极等待的受助者即使脱贫了也依然贫困。

  其实需要“平和”的并不只是帮扶者,受助者也同样需要;需要“感恩”的并不只是受助者,帮扶者也同样需要。“平和”是一种包容,有容乃大;“感恩”是一种动力,一种让社会、国家、民族、家庭、个人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扶贫是帮扶者的工作和义务,而不是特权和施舍;脱贫是贫困户的权利和追求,而不是必然和等待。事实总是这样的:用平和心态施助的人,以感恩行动回报的人,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幸福。

  (孔庆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民进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驻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作者:孔庆勇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