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点滴
作者(右一)同全美汉语培训旗舰工程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教授(右二)合影留念
作者(左)在同美国斯坦福大学裴贽博士交流
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两次赴美:暑假八月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一员,从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机入境,沿南线至美国东海岸华盛顿、纽约;再沿此线返回西海岸旧金山,两次横穿美国大陆,最后从夏威夷离境返回,访问了美国14个城市,可谓“走马观花”。今年寒假一二月份,去美国与家人团聚过春节,在美国中东部城市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住了一个多月,近距离深入美国社会,可谓“下马观花”。在一粗一细的考察中,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又发人深省的东西。现仅将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点滴,呈现给各位读者。
三无大学
初到美国的大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一座大学就是一座城市。“大”字表现在“三无”:一无围墙,现代城市是没有围墙的;二无校门,城市是四通八达的;三无校牌,中国的大学都有校牌,且名人书写,而美国的没有,颇有点世人皆知,无须介绍的意味。
美国大学的第二特点是人多。动辄几万、十几万,甚或几十万人。拿我深入课堂听课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未排上名次的),本科生5万人,研究生1万人。进入排行榜50名以上的大学,学生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
美国大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美。尤其是私立大学,一所所都被称作人间天堂。排名前20位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其中排名第三位的斯坦福大学,是我们考察了大半天的学校。学校的生活区,参天古树下开满奇花异卉,一个个汉白玉巨型花盆精致典雅,一间间商店、饭店就象艺术博物馆,玻璃橱窗高大明亮,柚木地板好象刚刚打过蜡一尘不染。
美国大学的第四个特点是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校园里的图书馆照常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正常进行,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报告会此起彼落地举行,教学科研设施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与中国的区别更大一些,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开发。
威风的校车
在美国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最威风的莫过于中小学的校车了。说它威风,是和中国相比较而言的。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专车或国家级会议的车队,或有警车开道,或路段戒严。美国中小学的校车不是警车而有警灯,不是领导人而路段戒严。美国小学的校车是桔黄色的空调大巴。车身的上下左右前后都装上了红色的不停旋转闪烁的警灯。校车一停下,它车身前后左右的车一律停下。如有不停,在校车的一侧驶过,被校车司机抄牌,该车就一定会被警局罚款。
美国的校车没有站点,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家门前的车道上等车,因此校车是每生一站。假如学生家是在校车前进方向的左侧,学生也不必穿过马路到右边去等,而是在自家门前一直等校车在右边停稳后,前后车辆全部停驶,校车上伸出一个长杆把左侧车道封住,以防哪个愣头青或不懂规矩的司机从左侧的孩子身边驶过,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左侧的孩子再穿过马路到右侧去上车。
早晨接孩子们上学的校车在同一路线行驶两次,第一次在8点到8点15分之间,第二次是在8点15到8点30分之间。第二次是为个别迟到的学生准备的。
空空的书包
国内学生书包的大和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而且有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的趋势,尤其是中小学的书包,因大而重,多数已由单背式改为双背式了。我的邻居有一位省重点小学的优秀教师,她令人感动的事迹之一,就是上班时顺便给她同楼邻居的孩子背书包,有时一个,有时两三个,由于书包大而重,同楼的邻居在背后都不住地夸奖她。中国孩子的书包大而重,是由于中小学教育是随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而来的。首先教材多,既有全国统编教材,又有分省自编的地方教材,或乡土教材。除正式教材外,还有各种辅导教材。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考出好成绩,使学校出名,学生出名,还得再做大量的练习册。这些练习册既有省、市、县、区统编的,也有学校、教师自编的。在学校统一订购发放的教材、练习册外,家长还要根据媒体广告宣传或熟人推介,购买很多参考书或习题集,让学生练习。因此,学生的书包变得越来越大。我的一位朋友在两个孩子考完大学以后,把两个孩子用过的教材和参考书整整装满一部客货两用汽车,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掉。
美国孩子上学也背书包,但那书包是空的,只偶尔从学校背回老师批改完的作业,让家长看一看。原来美国小学没有教材,学生在课堂的作业就是图画或手工,所需的图画纸、手工材料,都由学校提供,无需自备。完成的作业带回家后,大部分留在家里,少部分好的,家长看后由学生再带回学校,交给老师以备展览之用。至于学生放学回家以后就是一个玩,根本没有作业。因此学生的书包总是空的、瘪瘪的。
热闹的课堂
美国学校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无不热热闹闹,其中尤以小学为甚。
先说课堂上座位的排列,就与中国显著不同。中国学校教室的课桌,一律朝前排列,不管是56人的标准班,还是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合班教室,课桌一律朝讲台、黑板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决定中国学校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律面向教师。而美国的课堂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以学生为中心。拿小学课堂来讲,是四个学生共用一张方桌,相向而坐,一张方桌就是一个中心,犹如中国的麻将(牌)桌,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
再说声音。大多数中国学校课堂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的讲课声。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是一种违反纪律的行为,这种制度已实行了几千年。其中小学低年级不仅不许说话,身体还要坐直,双手背到后面。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读课文更是众口一词,节奏完全相同。这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引以为豪的“书声琅琅”。
美国学校的课堂恰恰相反,课堂上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不仅可以大声讲话,甚至可以大喊大叫。教师则游走于各桌之间,或参与讨论,或“坐山观虎斗”,课堂越热闹,老师越高兴;如果不热闹,则是老师教学的失败,是“万马齐喑究可哀”了。
两种模式,两种结果
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它的成功表现在培养出无数奥林匹克竞赛世界金奖和银奖。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凭考试成绩,获得了诸多的奖学金,也就是说中国引以为豪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众多的考试精英。
美国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它的成功表现在培养出诸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每年的诺贝尔奖,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捧走的。
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某中学8年前一名叫王楠子的学生,因上课接话茬儿、说话,被班级作为差生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一人独座。其父王恩重训斥也无济于事。转学吧,哪个学校都严禁上课说话,无奈之下其父将其送到美国读书,到美国后过去的弱点——上课说话、好动,都变成了优点。就接话茬来说,非但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表扬。一次,在课堂上他忍不住又象在国内一样插嘴,当堂纠正了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王楠子感叹,那些鼓励,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使他摆脱了原来差生的心理。如今王楠子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并屡获奖学金,通过在动画领域的开拓,他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栋三层小楼。最近,他还在SAYTEK全美动画比赛中获得个人组冠军。
王楠子的父亲王恩重质疑国内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等,王恩重称:“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才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
中国教育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大纲、以传授知识为主。美国教育突破课堂,把学生眼光引向社会,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以培养能力为主。
中国教育强调记忆和背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于一些常用的公式、定理、公理,一律要求背下来。美国教育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如何寻找答案的方法。美国教育不用考试来把学生分成各种等级,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得之见
作者:祁永华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