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组织>吉林>特色栏目

关于在我国中等、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增设“建筑环保”课程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7-04-06     来源:民进吉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提高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减少建筑的材料资源消耗为目标,包括建筑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绿化配置、热岛效应技术、水资源利用、建筑区环境(光、噪声、自然通风等)、室内环境(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热湿环境、辐射污染),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技术和设备、绿色建材与节材新工艺、新技术,新型低能耗、环保建材,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等建筑生态、材料与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建筑环境与保护,已经成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上的原因,致使建筑业的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建材环保、建筑环保的知识十分缺乏,导致在工程设计、施工中没有考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例如: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1)施工现场对大气的污染

    建筑工程的主要原料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在运输或搅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化学建材(如:管道、塑料型材)中塑料的添加剂、助剂的挥发;涂料中溶剂的挥发,粘接剂中有毒物质的挥发等,都对大气带来各种污染。

    (2)建筑垃圾的遗弃污染

    施工中“剩余的混凝土”建筑垃圾,还有遗弃的废建筑玻璃纤维、陶瓷废渣、金属、石棉、石膏,装饰装修中的塑料、化纤边料等,都对生存环境造成污染。

    (3)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国家规定,混凝土拌和禁用饮用水,一般都用自来水,pH要求大于4。但建筑工地废水(混凝土搅拌地)碱性偏高pH=12—13,还夹杂有可溶性有害的混凝土外加剂。建筑施工现场超标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地下水体污汛是比较严重的。

    (4)建筑施工中建筑机械发出的噪音和强烈的振动造成的污染

    噪声已成为城市四大污染之一。噪声对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心血管、肠胃功能都造成损害。据测试,有相当部分的现场施工,噪声都在90-100分贝(A声级标准),远高于国家规定的白天平均小于75分贝,夜间施工小于55分贝的标准。

    (5)光污染及光化学污染

    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群在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城市空气的流通与扩散,致使许多城市高层建筑群形成涡流效应,不利于汽车尾气及光化学产物的扩散,使NOX等气体对人体产生光化学作用,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城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产生光污染现象也相当严重。

    (6)放射性污染

    由于在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建筑材料选择不当,造成有些矿渣、炉渣、粉煤灰、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放射性物质超量。据有关部门测试,天然大理石近30%放射性超标。制成建筑制品对人体造成外照射(y射线)和内照射(氡气吸入)。人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必然受到放射性照射,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

    (7)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建筑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与酸雨对建筑物、材料、雕塑、古文物、金属等的腐蚀作用明显,酸雨使材料表面的涂层失去光泽或变质而脱落;使光洁的大理石建筑逐渐变成松软的石膏。建筑物表面析白(俗称泛碱或起霜);建筑高分子材料老化等。

    上述污染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质上的原因还是与原材料和施工质量及管理相关,主要是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对建筑材料选择不当或违背施工工艺、施工现场管理不善等原因。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建材环保、建筑环保的知识贫乏,而我国无论是在对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校学习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开设建材环保或建筑环保的有关课程。例如:我国高等院校工民建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中,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上都没有“建材环保、建筑环保”的内容和章节。特别是化学建材,已经成为当今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新型材料。可是,我国高等院校工民建专业至今没有设置《建筑工程化学材料》类课程。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在我国高等、中等院校建筑、土木、工民建类专业、增设“建材环保、建筑环保”课程或在现有的《建筑材料》课程中增加“建材环保、建筑环保”的内容和课时。同时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在我国高中等院校的建筑、土木、工民建类专业、增设《建筑工程化学材料》类课程。   

    (2)将“建材环保、建筑环保”与《建筑工程化学材料》类课程,纳入对我国建筑业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范畴。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业绿色建筑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阿紫)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