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闲话紫燕归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广为传颂的儿童歌曲,唱了一代又一代,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从古至今,我国人民都特别喜欢燕子。燕子是一种很有情谊的候鸟,被人们誉为“吉祥鸟”。每当桃红柳绿的春天来临,燕子就会成双成对,如梭似剑,从遥远的印度、澳洲、菲律宾等地远涉重洋、不远万里飞回到北方。他们不忘旧主人,总是寻觅旧巢。诗人韦庄有诗云:“花间对语应相问,可是村里旧主人。”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更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开门亮窗、迎燕入室。鸟类学家发现,多数燕子不论距离多远,都不会迷失方向,重返故居,重入旧巢。据传,在美国有一个小镇,那里的燕子总是在第二年的3月19日拂晓“正点”飞回故里。燕子的此种灵性,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
记得小时候就曾和燕子打过交道,那时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家里住的是两间草房,在外屋的房梁上,就曾经生活着一户燕子,虽然说给家里的卫生带来一些不便,但全家人却都十分喜欢,它们给生活贫困的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燕子鸣声如歌,身材纤细,体态轻盈,双翅狭长,尾巴长而尖,好像锋利的剪刀,给人以美的印象。燕子是有名的益鸟,捕捉害虫堪称鸟类之冠,称它为庄稼卫士或树木医生一点都不过分。一只燕子在夏季,要捕捉50万到100万只害虫,若把这些害虫头尾相接,足有一公里长。特别是在喂养雏燕的日子里,做父母的每天要劳作14小时之久,往返500余次,捉虫达6000余之多。可见,燕子真称得上是效率极高的灭虫大军。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赞曰:“须臾千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天,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诗句朴素而生动。
燕子还是气象观察哨,对风霜雨雪感知敏锐,雨前飞得低是提醒人们未雨绸缪,雨后飞得高是告知人们晴空万里。燕子美丽,勤劳,善良的品格,使它备受人们的青睐,即使在饥荒年间,人们吃野菜树叶,也没听说有谁去捕食燕子,猎手更是从不向燕子开枪。喜欢燕子的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人也同样喜欢。有的国家如奥地利和爱沙尼亚还把燕子定为了国鸟,西方人在重要场合不是喜欢穿燕尾服吗!
一般来说,燕子属于候鸟,每年都要进行长途迁徙,但也有特殊情况。在我国湖北省西部的著名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有一处海拔2400米的风景名胜叫燕子垭,顾名思义,一定和燕子有关。这里生活着一种短嘴金丝燕。这种燕子看上去和普通燕子区别不大,但生活习惯不同,它们长年累月在此繁衍生息,不费长途跋涉之苦,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它们住在此处一座奇异的山洞,叫燕子洞。洞内漆黑一片,深不可测。游人必须靠手电筒的光亮才能行进,且必须严格按照标志行走,否则很容易迷路。而燕子却能依靠超声波在洞中飞行自如,准确地找到回家的路,穿梭飞舞的燕子成为此处一道特殊的风景。据导游介绍,此间类似于燕子洞的山洞还有许多。洞内气候潮湿,冬暖夏凉,是燕子们栖息的理想家园。
历代诗人咏燕的诗句极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由于大诗人的千古名句,才使得朱雀桥、乌衣巷能够为人们所熟知并较为完好的被保存下来。如今,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拨专款重新修复了秦淮河畔的朱雀桥和乌衣巷,与对面的夫子庙,贡院等名胜遥相呼应,每年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去年春天,我去南京出差,就曾专门到这一带游览了一番。当然,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城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劫难,所以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是明清的建筑。除了这首诗外,刘禹锡还写有多首关于燕子的诗句。他在《淮南行一首(其四)》写道:“何物令浓羡?羡郎船尾言。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区区20个字,把人与燕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描写得入情入理。
燕子对老家念念不忘,对待伴侣更是感情专一,结为伴侣不再另配,双双在檐下或梁上共建家园,朝朝暮暮,双飞双宿,长相厮守,当然更不会“劳燕分飞”了。燕子的这一品格倒是很值得人类去学习。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诗赞曰:“双燕复双飞,双飞令人羡,玉楼朱阁不独楼,金窗秀户长相见。”
进入20世纪后,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过分的索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的鸟类正在濒临灭绝。可是,小小的燕子却能生生不息,世代繁衍。这说明,燕子有着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燕子是人类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与自然和谐首要条件就是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春天又到了,用不了多久,我们的老朋友就要回来了!
(作者系民进会员、吉林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阿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