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组织>吉林>特色栏目

我以我血荐轩辕

发布时间:2007-06-29     来源:

放大

缩小

   

    周繇是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长白山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所长,长白山学者,吉林省申报“长白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专家,通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吉林省爱鸟、护鸟模范”,“吉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吉林省优秀会员”,“通化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年来周繇教授不论是在课堂理论教学、野外科学考察,还是在关心体贴学生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先进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师范学院的广大师生,多次被《中国教师报》、《吉林日报》、《新民晚报》、《城市晚报》、通化电视台、通化有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

    
一、野外科学考察——八千里路云和月

    周繇教授长期从事野外科学考察工作,为了尽早出版《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蝶类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学》和《中国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彩色图志》等专著,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经常一个人在莽莽的林海中穿行,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登,在泥泞的沼泽里跋涉……

    2000年的9月26日,他到长白山北坡原始森林海拔1300米的地方去拍摄珍稀濒危植物——短果杜鹃,就在他专心拍摄时,突然,一种职业的敏感让周繇教授感到毛骨悚然。一抬头,一头500多斤重的母熊领着两个小熊直冲他奔来。他本能的惊叫了一声,这声音惊扰了母熊,母熊站立起身体,张牙舞爪地直扑过来。他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当黑熊觉得没有什么异样时,才在离他仅有七八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事后他在日记里写到:“假如黑熊真的扑过来的话,若干年后再有人偶尔路过这里,便会发现一个破烂不堪的像机和一堆神秘的白骨!”

    2001年8月13日,为了考察东北刺人参的生态,他从松江河的白西林场进到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当他为发现大面积的东北刺人参埋头进行记录时,一头400多斤重的公野猪向他奔来,吓得他连滚带爬向前奔逃。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他迷失了方向,一个人在原始森林盲目地走着。特别是第一天晚上,一条剧毒的极北蝰蛇钻进他的裤子里,吓得他冒出了一身冷汗。好在他有经验,慢慢地将裤子脱掉,才有惊无险逃过这一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原始森林转了整整三天三夜,直到他的衣服破烂不堪、浑身伤痕累累、快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才被一伙挖参人救了出来。

    为了研究碧凤蝶的生态,2003年7月25日,他顶着33摄氏度的高温去干巴河子采集标本。走着、走着……他忽然感觉到呼吸急促、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为防止中暑他将衣服放到河里浸透,接着再把带水的衣服穿上,过了15分钟后,衣服又全干了。他如法炮制将衣服再次放到水中,就这样一天竟达10次之多。在以后的工作中 ,他一直采用这种方法防暑降,导致现在患有轻度的皮肤病。

    长白山的蚊子、牛虻和草爬子等十分猖獗、嗜血如命,特别是被草爬子叮上后,容易患上“森林脑炎”,轻者会变成植物人,重者将会撒手人寰。不论是拍摄天女木兰、采集东北红豆杉,还是研究朝鲜崖柏、考察圆叶茅膏菜的生态等,周繇教授都付出了“血的代价“,遭到了蚊虫的狂轰乱炸,全身上下被叮上100多个大包,局部皮肤红肿溃烂,痒得他茶饭无心、彻夜难眠。就这样,周繇教授克服了蚊子咬、蜱螨叮、马蜂螫、毒蛇攻击、地枪偷袭、黑熊追赶、深山迷路、山体滑坡等重重困难。历经20余载,行程10万余公里,采集标本3000多份,拍摄照片10000余张,前后爬上长白山主峰63次……

   
二、刻苦钻研业务——语不惊人死不休

    周繇教授有一口头禅:“宁可三日不食茶饭,不可一日不求进取”。多年来他就像是上满发条的钟表一样永远不知疲惫的忘我工作着,即便在除夕的晚上,也会一人躲在小屋中撰写论文。特别是他在《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一书排版时,长达150天的日子里,每天仅能睡4—5个小时,经常在半夜醒来将梦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或手臂上,以便于第二天及时的修改。《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全书100万字,他精心推敲每一个文字,遴选好每一张照片,校对每一个拉丁字母。为了这本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野外考察和编撰工作中。妻子乳腺癌手术,他没有陪伴;老母病危,他只在床前站了不到5分钟;一次,他不慎被摩托车的排气管严重烫伤,但为了寻找到长白山区的“玉铃花”,他一天也没间断,硬是拖着伤腿坚持考察了两个月之久。他的努力得到了惊喜的回报,不但拍摄到了玉铃花花期的照片,还意外发现了五台山鸢尾(指韩国的五台山),填补了在我国植物分布的新纪录。中国工程院88岁高龄的陈俊愉院士见到初稿后,紧紧拉住他的手说:“你们抢在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前面出版了这部大型志书,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园林地方史上的又一件好事,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事后陈老欣然做序,并放下了几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用两个月时间主审了这部550页,生态照片1244张,收录植物104科、332属、609种的志书。中国科学院洪德元院士(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名誉院长)见到初稿后,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900多字的序言,洪老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此书的出版,对开发利用和系统保护长白山区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及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进行欧亚大陆北温带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必将会引起国内外园林界和广大花卉爱好者及地方农林经济部门的高度重视,必将为促进长白山区园林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及吉林省“生态省”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方致远院士(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在做书评时这样写到:“此书的出版可作为国内外研究长白山区野生观赏植物的重要参考文献,这不仅是他们单位和个人的光荣,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方项目杨亲二主任(《植物分类学报》主编)见到此书后,拍拍周繇教授的肩膀说:“你的植物分类基础很好,可承担一些重要项目的研究”。于是把菊科蒿属的重大修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落实给了他。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盛炜彤研究员写到:“此书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生物学教学》常务副主编)见到此书后这样写到:“你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为长白山的研究与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学家胡正海教授(《西北植物学报》主编)见到此书后这样写到:“你的专著工作量浩大,富有参考价值”。东北师大生命科学院赵毓棠教授(吉林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写到:“该书的图片生动逼真,印刷精美,植物名称鉴定正确,文字严谨,不失为一部以长白山观赏植物为主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志书”。

    周繇教授以超凡的胆识、惊人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先后在《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广西植物》、《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昆虫知识》、《湖北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中国油脂》、《中国食用菌》等核心期刊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8篇。同时,他还应邀为《大自然》、《植物杂志》、《户外探险》、《森林与人类》、《中国花卉园艺》、《野生动物》、《园林》等国家级科普刊物杂志撰写游记并发表科普论文15篇。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及省教育厅项目9项。其中他主持制作的《长白山蝶类分类系统》多媒体课件荣获200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他参与的项目《中国刑事侦查植物宏观和微观PLANT PRINT破案新技术》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提高专业素质——咬定青山不放松

    周繇教授是1993年从长白县的一所普通中学被调到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刚来的时候,他深感自己能力低下和苍白。为了尽快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迅速转换教学角色,他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十分虔诚地坐在课堂里做好笔记。十几年来,他累积听课1000余学时,听国内外著名专家所做学术报告20余次。为了提高论文水平,他将整个图书馆过刊室和学报资料室及清华大学中国期刊网上与其研究有关的论文通盘地浏览,前后复印各种论文500余篇、3000余页。

    为了能够认识更多的植物,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为“植物学”冲击国家级精品课做好前期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图象库课题组徐克学研究员的资助下,他先后考察了江西、福建、安徽、江苏、广东、广西、海南、新疆、黑龙江等省;走访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华南热带植物园、桂林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单位,拍摄照片5000余张。受到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懂院士、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的精心指导。

 &nb

作者:陈玉泉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