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职能 文化担当
发源于伊通青顶山的伊通河,为长春母亲河。康熙年间,曾行三丈二尺宽大船百艘。记得儿时,常在伊甸园似的河之上游捕鱼摸虾,下河游泳,击水三千米,看河两岸,林树如篦,水清越底,游鱼如梭。后来沿伊通河来到省城长春,突然发现,我儿时的伊通河,突然远遁。由于人口猛增,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造成伊通河严重的涵养水源资源匮乏。伊通河处于“奄奄一息”状态,失去往日迷人的风采。
作为省政协委员,强烈的主体意识,我不堪忍受母亲河风光不再,于是先后在省政协九届三次和五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抢救伊通河,振兴吉林经济》和《全流域治理伊通河》的提案,即采取退人还林还水,退耕还林还水,退楼还林还水的有效抢救措施,以及控制向伊通河排污;恢复、重建、新建人文景观,制定修建长春市区绕城河规划,成立伊通河水利与环境委员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伊通河资源,使其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提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5年3月开始,组织了由历史、民俗、建筑、水利、地方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分七组对伊通河进行了专项调研。省林业厅也将伊通河治理列入了“十一五”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在伊通河流域造林1000公顷以上,做到该退耕还林的耕地一定退下来,确保长春市境内的伊通河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为全盘整治伊通河,长春市政府已投资十数亿,建成五区三十二园三百九十六处景观,伊通河两岸房价飙升,伊通河已建成“莱茵河”。处于河源位置的东丰县和伊通县,也计划在伊通河沿岸两侧栽植多种乔冠树木,恢复河流两岸沼泽地,达到美化绿化。伊通河自古走来,是一页辉煌的历史,治理伊通河是人类走进文明的标志。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2007年“五•一”节,一件穿越时光隧道,修复民族记忆的故事,让我又一次履行委员的职责。那时,我到通化进行民俗考察,发现这里有一座佟江书院,是我省昔年十一座书院中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可惜被众多民房、现代化楼群包围和蚕食,已处风雨飘摇之中,市里宣称已无能力保护,即将将其除名。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它选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等幽邃佳境而建校舍,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能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当年四合院的佟江书院,虽遭严重破坏,但现存的前门额及其两翼仍不时看清书院的建筑风采,且有七户人家占据其间,可见书院当年规模之大。是我省不可再生,亦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于是我已十分急切和沉重的心情,给省长韩长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现存文化遗产较其他省少得可怜,佟江书院和吉林机器局两处文化遗产可谓凤毛麟角,他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它的不可再生性让我们必须下大力保护它、抢救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历史文化记忆和活化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建议尽快清除佟江书院内及附近的居民,拨专款修葺并设专人管理佟江书院。修葺后的佟江书院和吉林机器局可作为旅游或讲学场所。
省长阅信后,即派文化厅领导带领文博处及有关专家赴通化市,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如何保护好佟江书院的问题,经共同研究、协商,以吉文发[2007]84号文件形式向省长呈报《关于“佟江书院”有关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说:佟江书院和吉林机器局的背景和文化价值。佟江书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曾发生在这里。作为通化市唯一一座百年非庙宇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96年被通化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化市政府按照省长的指示,已将佟江书院纳入城市规划中,从城市维护费中拿出一定资金,逐渐解决书院的维护问题。对书院的周边环境争取列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时由通化市文物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佟江书院保护规划。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因为文物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之魂,最鲜明和最牢固的记忆着文化的发展和文明传统和我们最独特的生存特质。
抢救伊通河的的建议和给韩省长关于文化保护的信,曾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和《吉林日报》的关注。提出改变生态环境,抢救文化遗产,既是一个民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
这些年来我还提出了:改长春大马路为民俗文化一条街;关于抢救与发掘乌拉街古镇文化资源;加大力度宣传长白山历史文化并建长白山文化风情园;《关于恢复柳条边伊通边门与净月潭柳条边形成一条完整旅游路线的建议》;《兴孝修身,和谐家国•关于修建中华孝贤文化园的建议》;保护我省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文化;关于抢救发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关于中华易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关于建立德林石文化园的建议;关于歇山轮采野山参的建议;关于整体提高长春火车站站台并开设旅客行李甬道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东部特色农产品的建议和关于成立省满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议等多项建议,有些建议已得到或正在落实。
履行委员职能也促进了民俗与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与担当,多年来主编、执行副主编和责编的民俗民间文化著作:①责编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为全国民间故事集成首卷 、样板卷;②责编《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③执行副主编《吉林风俗大全》浙江人民社出版;④主编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大系•吉林卷》甘肃人民社出版。
个人主要著述:①散文集《故国神游》1990年吉林文史社;②诗集《醉情山水》1995年辽宁民族社(曾获中国满族文学三等奖);③散文集《万国揽胜》1998年辽宁民族社;④关东民俗文化论集《关东故事学》1998年辽宁民族社(曾获中国民间文化优秀奖);⑤关东风俗论集《关东岁时风俗论》1998年吉林文史社;⑥《中华童谣》2000年辽宁少儿社;⑦《精品寓言百篇》2001年辽宁少儿社;⑧《寓言三百则》2005年辽宁少儿社。⑨已于全国诸报刊发表文章3000余篇。《关东故事学》详尽探讨了作为漂浮于地球表面活化石的关东民间故事与天文地理、哲学、姓氏、虎文化、交通文化、度量衡文化的关系以及民间故事编织过程中的缺憾美、简约美、含糊美、歪打正着现象、替代与岔的作用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格力量、夸张艺术等等,填补了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内容与编织结构的空白。《关东岁时风俗论》是关东岁时风俗的日志。《人民日报》(2001年1月18日)载文评介:“致力于民族与致力于世界,是现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道路,事实上,像施立学所从事的搜集、整理工作,操作难度并不在名著提要、文论大观类书之下。不过,因为这种文化就在身边,而落笔更要慎重。这是一种朴素的入世的学术态度,在中国文化热闹的WTO情节里,这种选择本是蕴藏着低调的可贵。民族的与世界的哪一条道路太过拥挤都不是使梦想达成现实的健康状态。”
由于我数十年成果显著,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先进工作者奖、艺术成果一等奖;诗、散文作品多次获奖;1999年被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少数民族(满族)立功建业优秀人士,享受市(副省)劳动模范待遇;2004年12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作者系吉林省政协常委、民进吉林省直工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