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柳条拂长春
我们常说,城市像一棵树。这是从城市与土地的根脉关系和反哺于土地的感恩情怀上考虑的。如果这座城市就是从一棵树而由来的,由一种树引导而诞生的,那么又该怎样讲呢?长春这座城市,还真像是一棵偌大的晴遮阳、阴避雨的树,给我们生命中留下了更偌大的安宁而恬静的树影。说到城市的影子,就是说它的前世今生。借纪念长春建城210年之际,让我们以后世的名义站在今生,沿着树之影走进本城还较年轻的前世吧……
垂柳对长春说:
先让我们的心回到初恋
“村墅经枫叶,边墙进柳条。”公元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七月初五,乾隆皇帝从承德启程经内蒙古直趋吉林柳条边,所赋诗句令人体味到了一代帝王对这片大好土地的感怀。
清朝定都北京,于顺治至康熙年间在东北大地上修筑的这条千里柳条边墙,特别是第二次修筑的新边,给我和这座城市牵了最初的缘,也由此定下了此生的份。1000公里大拱形的老边盛京边墙,像一张拉满而待发的箭弓;而350公里偏东北射线形的新边吉林边墙,则如一支向上飞出的箭簇。两者好像是家和屋顶的关系,两者与我的关系都是由我们柳树家族为主要构成而建立的。修建老边的目的,主要是用以保护清帝陵寝之永陵、福陵、昭陵的“三陵”;修建新边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皇室所需传统贡品之人参、貂皮、东珠的“三宝”。单从护卫“三陵”到保护“三宝”之功能作用上就比较明显地看出,新边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养。而大量启用我们柳族担当这样史无前例和空前浩大的使命,这让我们世代不敢忘怀,不能忘怀。
新边未修之前,此地被传统地惯称为边外,这就客观地给这里人烟稀疏的原生态以静寂绵延的机会。新边设立之后,不仅柳条边以东长白山及其沿脉和松辽平原东部都得到了保护,而且连柳条边以西从松辽平原到与蒙古草原相壤的大片蒙古贵族封地也同样参照严禁越边垦种而获得了保护。老边加新边,构成中国最早期、最巨幅的人工保护区。在闯关东的宏大背景映衬下,封禁使边内边外,一方面共同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平添了移民者坚定的向往。矛盾的结果,就是在这边墙边的边外聚集了更大的前来落脚的移民人群。这个移民最为集中的地方,被称之为长春堡,这便是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动听的名字。清廷出于照顾蒙王利益和规避与汉人的冲突这两种考虑,向蒙王妥协,而与时俱进地变禁为管、变堵为疏,借地设治、安官设治。1800年7月8日,蒙地柳条边上第一个地方政权长春厅划时代地设立,使进边垦荒、越边垦荒不仅合法化还客观地予以促进。我垂柳和青葱壮观的柳条边墙,成为牵手我的白马王子长春这个未来城市的最为简朴、却又最有意义的信物。
从这一天起,长春人口十年间增加了七八倍有余,到光绪十五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时,人口达13万,1907年时长春地区人口突破百万。十九世纪末期,汉族人口已经远远超过满族、蒙古族,长春实现了最早时期的民族融合共处。柳条边上长春厅行政建制的确立,在动摇了封禁政策的同时,更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成为长春立市的开端,使长春事实上成为因柳树而生、因柳文化而起源、诞生在柳条边墙的最大城堡!长春成为柳条边墙立市的见证,也成为当时边民增多的见证。当时村落遗留下来的与柳条边相关的“边”“台”等等地名,至今还在沿用和流传,仅长春市区附近就有九台、小河台,靠边吴、靠边王、靠边孙等;当时用以监视或阻止进入边墙的地方所设的岗哨称作卡伦,长春九台一镇至今仍称卡伦镇。长春让城市沾了柳树生发的生态福分,我们柳树让城市沾了柳条边后发优势的文化福分。康熙、乾隆帝万万未曾想到,他们的封禁,为二三百年后的未来预留了一块完整的能够派上大用场的城市之地;二三百年后在最靠边墙的边外,有了一座一直用柳、敬柳、爱柳,甚至感恩奉柳的长春城市。恍若是那句古语的起源,这才叫“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长春对柳树说:
我们的相爱没有过间断
杨宾先生在所著《柳边纪略》中记载:这道边墙黄土筑台,高三尺、宽三尺,墙上栽种柳树三行,每距五尺植柳三棵,柳与柳之间又由两根柳木连接,变成柳栅栏。想想,远远望去,亭亭玉立,蔚为壮观,绝够漂亮,反正我作为城市的雏形是一见而动心了,就定在这里了,就这儿了,就是她们了!
这座城市,既因柳条边而奠定了最初的基因,也为城市未来而规定了与柳、与树、与绿共生的模型。已无从考察最原初创意的始作俑者,但是以柳树为边界城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或者是惟一的。这便构成了长春城市与柳树们的历久之缘份。植物做墙,以柳保绿、以树保绿、以绿保绿,对于城市的当今,创意价值则更为明显;挖壕植柳,内侧绿色柳墙,外侧壕中涌水,互为滋养、互为景观,沿着一眼望不尽的几百里柳墙绿堤而望去,完全真实地诠释了宋代大诗人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诗境。当时《游山西村》的诗题是不是该改为《游柳边长春》呢?长春城形成之前,千里之外的移民,历经山重水复,又背负朝廷律令,着实已属“疑无路”了。但是,来到了这里边台上柳成行、壕堑边花儿鲜的地方,他们放亮了眼睛、停下了脚步,他们认定、也确实得到了一片安身立命之所,既是有“一村”,更是又一春,春天的春,长春的春!这也就是人与城不期而遇、天然有缘的注定巧合。
俯瞰绕城高速公路所包围的这座城市,整个轮廓线就是一片巨大而生动的叶子,叶脉沿着城市特定的风向由西南向东北地构成了常年舒张招展的“长春叶”。森林城,以绿色奉养永续;长春叶,以生态呵护未来。柳树带来的生态魅力和青葱理想,描摹出这座城市最初的“森林城”的梦想。“一五”期间,人民大街(原斯大林大街)、红旗街等街路柳树倩影,情韵依依;1958年,全市掀起了绿化城市高潮,街路广场的绿化还重点转向区间道和街坊小道,在“绿洞长街”的绿化特色上,凸显出长春多树的特长和尤其是由柳树施展魅力的特质。“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集中表达了那时对长春城市风貌的称颂,也由来已久地诠释了长春森林城的特征;而“杏花雨、丁香雾,绿洞长街春常驻”,特别是“绿洞长街”,更能阐释长春大量的柳、榆、松、杨等常绿树种栽植形成的四季常青景观。垂柳以适于长春生长、树枝柔软、垂落茂密、造景恬静、意境悠闲,而成为街路巷边、楼前水岸的常见树种。根据市区五城区调查,处于长春城区道路绿化树种十大品种之前茅的两种,就是垂柳和金丝柳。柳树,在长春城市绿化中,既一直悄悄承负着护卫城市、美化城市的重担,成为城市文明的“贤内助”,也扮演了引人瞩目的角色、唱了城市生态的主角,还成为最贴近市民、亲近市民的忠实伙伴。柳树,象征了长春既热爱生活又心态平易的人生状态,既扎实进取又富有浪漫的生活态度;绿柳文化,在这座城市已经成为融入生活和不可或缺的市民文化。
长春城市与柳树的相爱从未有过间断,且永续不断,因为两者的关系是天造地设、独树一帜的。现今的长春市区,柳阴覆地,随处都有我们相爱的见证,生动可人:有柳林路、柳影路、柳江路,柳明街、柳河街、晴柳街等等。尤其还确凿地有着一条名为“柳条路”的小街,很精致、很雅静,全长只有七百多米,是当今城市中最短的街路之一,从其所在位置和长度看,它都是较早被命名的街路。它既与城市创建于柳条边相吻合,又与城市街路文化方式对柳绿文化加以传承相默契。柳条路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与城市两个重要公共园林相连,东与人民大街牡丹园相遇,西同民主大街文化广场相迎,表达了对柳绿文化的积极传承;二是促成闹中取静的范例,向南不足200米就是主干道解放大路,向北50米是繁忙的东中华路,却因车流人流甚小而僻静幽然,真正的出则繁喧、入则宁静,表达了柳岸的意境价值;三是成功的自身形象比拟,不足一公里的街路,却还有一段向北的曲线设计,表达了柳枝的婀娜浪漫。柳树,先成为柳条边墙主角,后成为城市诗意生活的载体,不仅是历史的约定,还是自然的选定,更是生命的注定。相似的是,这既自然地培养了长春人坚信自己、完善内功的品格,同时又形象地象征了长春人坚韧向前、誓达目的的贵重精神。
以柳树和城市共同的名义说:
我们相互证明着爱情
有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底是柳树把长春领进了城市之门,还是长春把柳树领进了家门?这已经成为了蛋和鸡一样的问题。其实,只知道这座城一直修行得不错,这就够了。知道一贯的柳树文化铸就了城市品性和市民文化,这就够了;知道始终的柳树精神成就了城市诗意和文化底蕴,这就够了。够字本身,就是还要多说一句:这样如此与城市亲密无间、与长春人心心相印的柳树,应该成为长春城市的形象符号、文化名片和精神使者!可是,怎么真的还不是呢?我查了相关资料,长春只有城市市花君子兰,却还真的尚无市树呢。所以,我从2008年末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和举动:以我吉林省政协委员的名义,郑重地建议将柳树命名为长春市“市树”!建议像1989年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建设“森林城”决议一样,在20年后做出命名柳树为“市树”的决议。今年,我和另一名委员又做联名提案,这一提案有幸被列为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二百多提案中的第一号提案!长春市园林局的答复也很好:“我们也将尽快把市树的评选工作提上日程,届时,我们将充分考虑您的建议,选好长春的‘市树’。”如果如此,就以地方法规的方式,串联起以柳为领衔的柳绿文化、森林城文化,形成城市爱树木、爱绿色、爱生态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一脉相传……
柳树,和长春城市及长春人,早已形成内在的品格和精神的联系,血脉融通,分也不开,既历史又现代:首先,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史前甲骨文就已出现“柳”字,并且是中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植物之一。而长春用柳的原因,除就地取材、因材而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易于成活、生命力顽强,东北俗语为皮实。截取一段枝条插进土里就能生长,这种栽植方法是其他树种难以采用的。柳树与众多树种共同绿化、净化着城市与生活,表达了长春城市及长春人平等相处、多民族融合、宽容大气的品性;其次,柳树之根深深扎入泥土,紧紧拥抱大地,静静伸向八方,表达了长春城市及长春人务实内蕴、厚积薄发、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三,柳树从根、皮、枝到叶、屑、絮,均可入药,同时柳树的木、枝可为薪炭,枝条可为编织,叶子可为饲料,浑身是宝,表达了长春城市及长春人忠诚于家乡、爱戴城市的奉献品格;第四,柳树萌发力强、生长快、寿命长,表达了长春城市及长春人爱生命、会生活、宜居乐的人生态度;第五,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还能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便于利用。在中国乡土树种中,源于柳树的萌枝能力超群,先民们便开创了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的“头木作业”法。这既是柳树得名之源,又是柳树更多内涵之源,“柳树”就是“留树”,既表达了长春城市及长春人好客、留客的友好与睿智,更表达了城市与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永续生长、持续发展的坚定未来。
城市“市树”的确定,既能集中承载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又能表达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风貌,还表述着城市优化生态环境、诗意而居的价值取向。中国城市中命名市花者广泛,而命名市树的就少得多。既有市花又有市树的城市,仅仅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等省份,其中江苏一省就包含16个这样的城市。在命名城市市树的树种方面,可以是多个城市选择同一树种命名,如国槐当属作为市树的中国首选,受到北京、西安、辽阳、泰安等25个北方城市青睐而成为市树;又名香樟的樟树,成为南昌、长沙、贵阳、黄山等21个南方城市的市树;银杏,成为成都、扬州等城市市树;雪松成为南京、青岛等城市市树。而柳树,成为山东省会济南、青海省会西宁、安徽芜湖、陕西咸阳、辽宁营口及河南漯河、江苏扬州等城市市树。就全国市树而言,有两个特殊:一方面省会城市命名市树并没有像市花那样普遍,另一方面有的城市则命名双市树,如北京的国槐和侧柏,深圳的荔枝和红树,三明的黄花槐和红花紫荆,十堰的樟树和广玉兰。而就柳树而言,既有省会命名的先例,如济南、西宁,也有双市树命名的先例,如河南漯河的市树为国槐和垂柳,江苏扬州的市树为银杏和柳树。
全国有近十个以柳树为市树或第二市树的城市,他们均不及长春与柳树的历史渊源更加深厚,也均不及长春与柳树的关联如此独特,更不及长春与柳绿文化的根基更加扎实。如此看来,柳树成为吉林省会长春的城市市树,是历史特定、自然选定和文化注定的,是迟早归属的必然。但在城市文化形象资源价值增升的当今,在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的征途上,命名市树已是正逢其时,而且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对于长春城市,柳树既是开创之树、历史之树,也是文化之树、团结之树,还是勤奋之树、共进之树,更是宜居之树、发展之树。柳树也已经成为长春的报春之树:柳暗花明又一村,春城之春在于柳;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风暖柳先发。从这个文化意义上讲,“春城”也为“柳城”……
既然柳树是一种好种好活的树,一种知道热爱而不回头的树,一种和春天、和春天的城市挽手不分开的树,那么我们该怎样报答柳呢?柳树,长春怀中的暖玉……
(作者系民进吉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