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俗敦风 文化强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吉林这块明丽山水间的文化资源是什么,如何成功保护与与开发利用,是当下吉林人民亟待确认并付诸实施的大问题。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会有影响力并得到发展。吉林既有带淳朴自然美的秀丽山川,也有悠久、厚重的历史与民间民俗文化遗产。把这一笔笔难能可贵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并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创新与结构升级,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依此化俗敦风,创文化强省,将是吉林一幅新美如画的前景。
1、历史悠久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东北最早的地名是肃慎。在西周全图上,东北唯一与黄河中下游区相互媲美的地方,是大荒山(长白山)之北的肃慎国。“肃慎”是满语,东夷的意思。肃慎人曾经给周武王进献过一种箭,叫楛矢石砮;金大定年间,长白山就建有神祠,号称“兴国灵应王”和“天开宏圣帝”;长白山最早之名为不咸山,长白山藏天然之秘,孕万古之灵,山色纯白,终年积雪,远而望之若珠宫玉阙,近而视之,如瑶林琪树,乃萨满文化聚合之地;长白山又是清室发祥地,长白山有圆池即天女浴躬池,天女佛库伦吞朱果而成孕,生下爱新觉罗家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美丽神话,可谓长白山魂;康熙十六年(1677年),特命大臣爱新觉罗武默讷前往长白山拜谒,回京奏疏,议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东巡到吉林时,在今吉林市松花江畔对长白山举行望祭。从此以后,每年春秋两季由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员在小白山望祭殿代表皇帝对长白山举行望祭。
2、西仿大唐长安,东达东北亚诸国的渤海国文化。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在今敦化敖东城建渤海国,号称震国。曾设5京、15府、62州、130县,占地5000余里,人口300余万,历15代王,国祚凡229年,四易都城,即旧国(今敦化)——显州(今和龙西古城)——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东京(今珲春八连城)——上京,其中有三个都城在吉林省境内,留有大量的渤海国文化遗迹:它们是至今谜一样的敦化江东、官地、海青房、腰甸子等四组24块石;六顶山渤海王族陵寝;贞惠公主墓;敖东古城遗址;和龙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碑;贞孝公主墓壁画和金银器以及渤海国32次出使日本、100余次朝贡长安,经桦甸苏密城和神州(今临江)走鸭绿江入海的朝贡路线。渤海国文化是今天开发开放长吉图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依据与文化参照。建议开辟渤海国文化旅游路线,让游客体验在吉林大地上演绎的大唐文化风情。
3、厚重古朴的辽金女真文化。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的三部,即乌拉部(今吉林乌拉街)、叶赫部(今梨树叶赫镇)、辉发部(今辉南县辉发城乡),今均在吉林境内。乌拉国的王城,位于松花江边,在吉林市北35公里的乌拉街满族镇附近,也应是当初扈伦国的王都“乌拉弘尼勒城”。乌拉城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当地人常说: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乌拉第六代国主布颜为修补颓塌多年的都城,动员家族人员全部参加,并亲自背上土筑城墙,留下了“布颜挖河背土筑古城”的千秋佳话。
叶赫面积与哈达差不多,包括今吉林省的四平、辽源、公主岭、梨树、伊通、双阳、梅河口和辽宁省的昌图、开原、西丰的全部或一部分。今吉林省境内的二龙湖底古城(古为赫尔苏城)、伊通古城(古为乌苏城)、大孤山古城(古为雅哈城)、辽宁省境内的开原莲花古城(古为落罗寨)等,均为叶赫国的屯兵扼守的重要城堡。叶赫是慈禧太后的祖籍地,叶赫那拉氏被册封皇后者三,她们是太祖孝慈高皇后,文宗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又有努尔哈赤的侧妃、皇太极的侧妃、乾隆的舒妃,努尔哈赤的大妃和另一侧妃、皇太极的继妃和一位庶妃、顺治的一位庶妃、康熙的惠妃、通嫔和两位贵人、雍正的孝敬宪皇后、乾隆的皇后、道光的和妃等十三位妃。
辉发国以城坚地险出名,王城在今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东北35公里处的辉发山上,建得十分宏伟坚固,“城垣修筑三层以固”,有内、中、外三层城墙,内城周长706米,中城周长约1300米,外城周长2647米,如今还能看到三重古城遗址。辉发国自形成至灭国,疆域无大变动,包括今吉林省辉南、柳河、磐石、桦甸、靖宇、东丰、海龙的全部或一部。辉发国自王机奴建国,到拜音达里灭亡,仅存两代、60年左右。
4、博大精深的清庭文化。①东北大御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修筑了始于京师皇华驿,经盛京(今沈阳)过吉林,到黑龙江瑷珲的驰驿谕令、传递文书奏报及运送军需给养的东北大御路。御路长4000余里,驿站67座。其中吉林境内有御路935里,29驿站,御路与驿站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康熙、乾隆曾沿大御路三次东巡吉林。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为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农历四月初九东巡返京,曾驻跸伊通县伊巴丹,并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建有关东第一楼美誉的伊巴丹戏楼,247年后的1958年拆除。这次东巡吉林十二天,曾写下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其中“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句,为今日吉林江城定名。乾隆于1745年(乾隆十年)旧历五月初六,东巡吉林,在吉林温德亨河举行祭江神仪式,在城西小白山望祭殿遥祭长白山神,写下“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无独有偶,在通化县二密镇也有清廷对长白山遥拜的望祭台。
②东北柳条边及其边门。东北柳条边是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为保护清朝发祥重地,为防止满族“废骑射以效汉俗”,为保护东北特产资源而以修壕插柳的方式修筑的东北绿色长城。吉林段柳条边修筑于1670~1681年(康熙二十年始),全边长690里,边门4座,边台28,九台市因柳条边北数第九个边台而得名。柳条边200余年封禁,创造了特有的柳边文化,伊通满族自治县当时在边里,长春府在边外,边里儿童游戏,有《学骑马》歌谣唱道:“驾,驾骑马上边外,去时带萝卜,回来换白菜。”
③乌拉街打牲总管衙门及吉林贡品。乌拉街打牲总管衙门,是与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中国四大朝贡衙门之一。乌拉街为四个衙门之首,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第一任六品嘎差达(满语,乡村长)、总管迈图起至宣统元年1909年,第36任总管乌音保(四品左翼翼领)止,期间乌拉总管由六品而四品而三品,共历252年,几乎与清朝命运共存亡,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贡品有包括东珠、鲟鳇鱼、蜂蜜、松子、人参等200余种。清康熙、乾隆曾两次东巡吉林乌拉,康熙在这里写下气势磅礴的《松花江放船歌》,其中“连樯接舰屯江城”句,为今日吉林江城定名。
④盘桓于伊通河、松花江之间的东北三大围场,即盛京围场、吉林围场和黑龙江围场。围场是旗人狩猎演武之地,亦是提取“贡鲜”的场所。考究其境域,吉林西围场大致相当于今磐石、伊通两县,伯都纳围场大致相当于今扶余、榆树两县。1754年(乾隆十九年)乾隆帝巡幸吉林围场,曾赋诗云:“吉林围接盛京围,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猎处,山情水态即依稀。”
5、亟待抢救发掘的满族文化。吉林是一个满族文化充盈的地域,吉林山川村落刻印着满族文化印痕。长白山。满语果勒敏珊延阿林。因一山而有三江,长白山天池,满语图们泊,汉译万水之源,三江皆因满语得名。松花江名松阿里乌拉,汉译为天河;图们江满语统们、土们、驰满、豆满色禽,汉译为万水之源;鸭绿江女真语鸭绿(雅鲁)江,汉译雅鲁鱼,即雅鲁鱼较多的江。海兰江满语海浪乌拉,汉译生长榆树之江;布尔哈通河满语卜尔忽秃毕拉,汉译因河流地处柳丛间而烟气缭绕;小白山,满语温德赫阿林,汉译祭祀之意,即望祭长白山神的山。
吉林主要大城市也以满语为名,如长春,满语春捺钹,汉译鸭子河泊。女真语茶河冲,茶河冲汉译滴血酒祭天之意,是女真人出猎前的一种野祭形式;吉林,满语吉林乌拉,沿江之城;四平,满语细直,汉译为柔而细的河流。
吉林许多山川村落,或由肃慎族系初辟,或在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时代得名,时至今日,仍保存其满语地名,它或是动物、植物、药物或风物的一种,或是一种地理与气候现象。它折射了东北丰饶的特产,反映了满族农耕和渔猎过程,是研究东北满族与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介绍满族前世今生的乌勒本即满族说部现已出版31部,吉林省社科院日前已成立了满族说部研究学会。
千百年来,满族与汉族及其它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借鉴和吸收语言词汇,如今在吉林,除众多的满语地名外,满语日常词汇随处可见,有的直接溶入东北方言,如称谓词:格格(姑娘)、飞龙(树鸡)、嘎拉哈(猪、牛、羊或骆驼前膑骨)、哈拉巴(猪前肘)、勃罗盖(膝盖)、脖嘎拉(小孩围嘴)、哈拉子(口水)、橛子(木桩)、、山花子(房山墙)、蚂螂(蜻蜓)、崴子(山水弯曲处)、有行为词:拉扯(养活)、曲曲话(耳语)、咧咧(乱说乱讲)、秃鲁(不兑诺言)、捅楼子(惹事)、扎古(治疗)、起哈子(闹事)、嘎对(结合)、粘包儿(惹祸)、将居(下象棋)、巴达(吃饭)、扒叉(批评)。有状态词:哈拉(肉类变质)、翁洞(瓜类变质)、夹信子(窄)、门斯克(没主意)、甩计子(不高兴)、拉忽(粗心)、腻歪(不耐烦)、不大离儿(好)、麻流(快)、埋汰(脏)、鼠迷(无话可说)、、兀突(不冷不热)、特勒(不整洁)、虎拉巴(没料到)、喇察(泼辣)、撇拉(不规则)。
古老的满族风俗至今仍充盈着吉林。因有八旗制度,满族男女袍褂皆称旗袍。男人的旗袍为圆领、窄袖、捻襟、左衽、四面开 禊,为了骑射方便,在旗袍外套一件长到肚脐的对襟短褂。这种短褂最初用于射猎或骑马作战,人们称其为马褂或马夹儿。至今东北农村仍有穿马褂或马夹儿的习惯,并有“天河分叉,穿黄马褂”的谚语,提示人们八月仲秋,天气边冷,该穿马褂了。。满族妇女旗袍讲究装饰,在领口、衣襟等处,镶嵌化绦或彩色牙子,俗称“十八镶”。旗袍线条清晰自然,紧身合体能体现女性身体的美,展示出中国妇女文静、典雅、淳朴、温厚、举止端庄的独特民族风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的欢迎,这是满族人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满族妇女金头天足。所谓金头,在发髻上多使用金银、珠翠、玛瑙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小簪,盘有凤头、龙头、架子头、大高粱头、水壶头等多种形状,镂花嵌宝,精彩秀美。所谓天足,即从不裹脚。在吉林如今小脚老太婆已是凤毛麟角了,就是在当年,“小脚女人”也不多见,因为三百年前,满族不裹脚的风俗就昭示了社会的进步。
满族饮食八大样。首推粘食,这与满族人生活习性有关,因为粘食耐饿,作用于远途征战出猎;二是满族饽饽,满族人把馒头、包子、饼等面食统称饽饽;三是酸汤,满族人喜欢吃的一种用玉米作的食品;四是酸菜炖肉,酸菜满语称“布缩结”,是满族人素食之大成;五是火锅,满族过去没有炒菜的习惯,狩猎时捕来野猪、熊、狍、鹿等野味,扒完皮,便将肉大卸八块放入火锅里烀或篝火烤;六是果子,果子概念很含糊,在吉林乌拉街昔年打牲衙署,有果子楼,储藏着包括人参、松子、榆黄蘑和各种鱼类,即一切食用品都可称为果子;七是苏子油,入关前满族不食豆油而食苏子油。苏子油满语妈龙腻盟,味清香扑鼻,有顺气清肺之功能,可医治气管炎;八是吃肉大典,以猪肉为主。清代宫廷膳食,用品极为丰富,规模宏大,人员众多,1722年元月紫禁城乾清宫一次大宴会,参加者皆为六十五岁老寿星,竟达三千人。至于满汉全席数十上百道菜,堪称中华饮食文化之大城。如今满族饮食八大样已成为东北民众普及食品。
满族居住习俗。满族建新宅,一般是坐北朝南的口袋房,东南向开门,又因似斗形故又称斗室,这种房舍结构,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古代穴居建造发展而来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搭在山墙外,满族人卧室最大的特点是搭住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住火炕风俗由来已久,后汉书中说,“(肃慎人居住地)土地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九梯之上有烟囱,九梯之下有火炕。
满族婚俗。最有情趣的满族风俗应是满族婚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热烈喜庆团圆,婚俗礼仪较多,主要有:一是订婚;二是放定;三是问话;四是开剪;五是亮轿;六是插车;七是响棚;八是射三箭;九是凤凰三点头;十是倒红毡;十一拜北斗;十二过马鞍;十三挑盖头;十四抱宝瓶;十五坐福;十六开脸;十七交杯酒;十八铺床褥;十九闹洞房;二十任门;二十一回门。如今东北最庄重最有影响的婚礼都以满族婚礼仪式进行,满族婚仪是当前保护与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满语文化岌岌可危。目前我国存有清以来二十五卡车弥足珍贵的满文档案资料,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满族、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得不到翻译。我国现有1100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不足百人。对于今天大发展具有极强意义的“二十五卡车”,因为满语文人才的缺乏而逐渐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长春这五年来办了十数期满语文学习班,有三百余人参加学习,粗通满语文者已达五十余人,与破译“天书”相去甚远。
6、活化石般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我省乃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所信奉的一种原始信仰文化。据专家考证,萨满文化起源于人类母系社会中晚期。萨满文化与人类氏族血缘制度和狩猎、游牧文化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我国北方许多民族的信仰发端,而且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源泉,是人类早期在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一种生命文化。它们表现在民俗信仰、民族口传历史、经济生活、认知观念、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社会生活、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这些遗存或它的某种因素,在现今一些民族中仍旧是凝聚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成为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九台莽卡满族乡都被国际上誉为“萨满活化石之乡”。在这方面,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保护和深入研究萨满文化,发掘萨满神辞、音乐、歌舞、服饰、器物文化,这对振兴吉林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促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二:一、利用资源开展文化产业。应开辟启自伊通河源乡直至农安靠山入江的伊通河旅游;在东丰和伊通西苇乡退耕还林,框定当年盛京围场和阿木巴克围场四维,恢复部分围场;恢复东北大御路伊巴丹驿站和康熙年间修建的关东第一楼伊巴丹戏楼;恢复柳条边伊通边门和伊通七星山庙宇;在乌拉街建明清文化一条街,抢救前府、魁府和后府;恢复明清古城墙;保护清末及民国民居;恢复松花江珍珠湾蛤蜊城,培育东珠生产基地;开辟吉林到乌拉街松花江航线;建九台莽卡乡康熙渡口和其塔木乡东、西蛤村贡品基地;在长春市改大马路为民俗文化一条街;恢复长春市双阳区原名苏斡延并恢复苏斡延驿站;改农安为黄龙府县,以黄龙古塔为中心建宾、祥、益、威四座古城,开展旅游;在绝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辟长白山天女浴躬池旅游;恢复长白山神祠即“开天宏圣帝”和“兴国灵应王”;恢复天豁峰下的八卦庙即崇德寺;建立以满族风俗文化为主体的长白山风俗文化园;编纂并投拍电视连续剧《康乾东巡》。二、加大力度举办满语学习班。向“二十五卡车”的翻译,展开冲刺。建议国家对此项工程尽快立项招标。已经一百年了,如果我们这一代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后人对此将难上加难。当此气象万千的时代,我们只能为后人造福,而不能留下“债务”。
最富历史文化内涵且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必将化俗敦风,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个殷实富足,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文化强省,正向我们走来。
(作者系吉林省政协常委,民进吉林省直工委主委,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