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组织>吉林>特色栏目

崔嵚:恩遇融故土,一生唱真情

发布时间:2012-06-08     来源:

放大

缩小

[毛泽东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70年了,却一直释放着真理的光芒和价值,一直是文艺工作者的知音和灯塔!其中的这一段话,释放着永远的清新香气,让文艺工作者们扪心自问、静静深省,关于我们的文艺思想、我们的文艺自信、我们的文艺自觉……

   生活是文艺的基础,是艺术的根基。什么叫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就是冻刹把揭了去的那两块皮。什么叫德艺双馨?就是人民喜爱!那两块皮也告诉了我,艺术和生活永远不能两层皮!

   真正给我垫底的两壶酒:一是乡情,一是唱功!现在,不少人是没等张口,先要掌声;那会儿,是用心对着心的演唱博得的真实掌声。

   我与敬爱的周总理有过几次的一面之缘,而虽为几次一面之缘,却在我人生中、行为中永远清晰、永远再现。

   精神信仰和艺术追求,是时时刻刻不能够忘记的两座敬仰的高山!我愿意久久地把它举上头顶……

   吉林省,有一批这样令人敬重的文化阵地的坚守者、文化精神的守望者,文化薪火的传承者!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施志不渝,终身厮守;艰辛守望,承前启后……这就是吉林文化名人的集体写照。

   他们在坚韧中坚守,在坚守中坚强,更在坚强中屡屡创造辉煌!他们成为地域文化的活态符号和矍铄载体!]

alt

崔嵚老师在放声歌唱

   (一)松花江长白山,艺术的源泉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放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70年了,却一直释放着真理的光芒和价值,一直是文艺工作者的知音和灯塔!其中的这一段话,释放着永远的清新香气,让文艺工作者们想到:文学艺术的情是怎样产生的?真是如何保持的?和崔嶔谈起:“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一句话,不新奇,因为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70年前的春天里,毛泽东在延安城西北杨家岭飞机楼西屋的礼堂里讲下了上面那段话的时候,神采飞扬得不行不行,那才叫个激情澎湃!70年前的同一个春天里,崔嶔在时为吉林省省会吉林市北向七十华里的乌拉街娘娘庙附近迸发出人生第一声啼哭的时候,接生婆一拍小屁股说:“声音真亮,长大会是个唱歌的!”在崔嶔70岁生日的时候,常年满脸核桃纹儿微笑的他猛然定格,那核桃纹儿们凝固成为五线谱,那国字脸上突出了的那个点儿,像线谱上突出的一个重音。那,是他年龄至70岁、从艺至54年的感慨泪滴……

   情自何来,真向何去?是生命的松花江给了他滔滔奔涌的不竭劲头儿,是生活的松花江润泽了他浑厚而洪亮的不眠歌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那会儿不无感慨地说:“谁说男中音不能唱民歌?崔嶔同志就闯出了一条路子的!”对此,崔嶔充满感慨:“这都缘于松花江、长白山,是它们给了我艺术源泉。”

   (二)比着江浪唱,念着恩人情

   松花江边长大,松花江水灌饱。崔嶔从小就听着江浪的喧响,就比着江浪高唱,把歌声从江东飘送到江西去。看打的水漂和唱的歌儿,哪个跑得更快……虽然喜欢唱歌,但还是想当工程师。有吉林市最好高中的本钱,要高考了,晚上在街灯下攻读准备得正欢。教导处主任把他找来,说:“祖国需要你放弃高考。”在“祖国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的时代,年轻的崔嶔没有二话,17岁的他,一脚步入了四十六军文工团。原来,在学校一二九文艺汇演上,他一个人拿到独唱、领唱、表演三个奖项的表现,受到了部队首长的由衷关注。赶上文工团整体复员转业,他没等穿得上军装,就直接步入了吉林市歌舞团;没两年光景,并入了吉林省歌舞剧院。

   就这样,年轻崔嶔走上了专业演员之路,甚至是走上了人民艺术家、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的未来。这当中的伯乐,是当时已经名声大振的《我是一个兵》的词曲作者、《东北解放大合唱》的作曲家岳仑。当听到我说在前不久的月初刚刚送走岳仑老师时,崔嶔猛然停顿:“怎么会这样?确实没有人告诉我……”很惊讶,很惋惜,很不安。“岳仑老师,那是我的恩人!”“一脚踏进部队文工团,一脚步入文艺行儿,就是岳仑老师发现的我!”“当时,岳仑老师是文工团的团长,还有孟宪鳌……老师写的《我是一个兵》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54年获得全国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当时我就想,我也是半拉文艺兵了,我一定要把歌唱好!不辜负这位首长、老师、艺术家……”我告诉崔嶔,《新文化报》已经刊登了我的怀念文章,标题叫《老兵歌不老》。“说得对,人老歌却不会老……一晃,我都70啦……”

   崔嶔在乌拉街松花江边住着,一岁半就没了妈,爸是当了爸爸又当妈,艰难地拉扯兄弟姐妹七个长大。他常常念叨,自己当过歌里唱的流浪者拉兹,念叨吃过嫂子的奶,也念着继母的恩。“和继母生下的弟弟一起淘了气,继母对我好,宁可打弟弟也不打我!弟弟对我也好,一起到江边放马,让我骑上马跑圈,吓唬狼、也练了嗓子……”一方水人一方人,这方水土都是好人。让他的歌唱得有经历、有感情、有共鸣。“常常在心里想,我的歌,是唱给亲人听的,唱给好人听的!”

   (三)扎乡土根,唱吉林歌

   “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啊,拉起了手风琴咱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算是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这首唱透半个多世纪的《老司机》,其实,既是一支红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最具鲜明文化符号的《汽车之歌》《“解放”之歌》;更是一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最早承载城市美好形象的《长春之歌》《吉林之歌》!唱歌就是文化传承。他说:“我的根扎在土里,我的歌唱自心里,所以……”

   有趣的是,歌中唱的是“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开汽车……”恰好崔嶔是在18岁开始演唱起的这首歌。从1960年18岁开始,他一唱就是一溜烟儿的50多年。录音、灌唱片,反映热烈,中央电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播放,崔嶔把它带上了1989的央视春晚,唱响了长春、唱响了吉林、唱响了大中国。有的时候,不唱《老司机》,掌声就不让他下台。从他的声音,到他那大高个儿的形象,给国内外观众都留下了中国的司机身板壮、底气足的美好形象。词作者刘中见到他就高兴地说:“你的演唱,给这首歌注入了久演不衰的青春魅力!歌里的《老司机》让你给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了,人们会永远记住的!”尤其是他对歌中那15个单字“嘿”的笑声的生动变化和处理,让人烙印深刻。他说:“我是真正在笑,发自内心的。”《老司机》,让他从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一线的班组车间,演唱到分厂,再唱到总厂;从车间门前小广场唱到总厂大门广场,还从一汽俱乐部唱到一汽会堂。然后,他从人民广场的长春唱到吉林省,又唱到全国各大城市;从各大城市的大剧场唱到各大广场,还唱到农村地头、甚至炕头,再唱到解放军边防哨所……唱给了工农兵,真的是基层的工农兵,唱到他们的心坎上。一汽从班组长、车间主任、分厂长和总厂书记、厂长等历届领导,特别是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段君毅等多次异口同声地说:“你是地地道道的荣誉汽车工人哪!”作为文化部优秀节目,他参加文化部巡回演出团,从北京一路唱到广洲,一路欢迎、一路好评:《光明日报》称“是难得的男中音,还是优秀的男高音!”《北京晚报》称“堪称一绝。”《香港晚报》称“声情并茂,独具一格。”文化部赴美国演出团到了汽车城底特律,崔嶔演唱完《老司机》,三位华侨分别捧着三束鲜花,跑上舞台,当把花献到他手上时已经泣不成声:“崔老师,我是听着您的歌长大的。听了您的歌,我想家呀,想家……”

   《我为祖国献石油》,崔嶔从1964年开始演唱,一路屈指也已经48年。场场受欢迎,处处受爱戴,为什么?因为他和工人老大哥在一起,他向工人老大哥们学习!“唱歌,光有技巧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情,融入深情。”为了唱好这支歌,他多次到油田第一线去体验生活,到吉林的扶余油田一呆就是好多天,和工人们同吃同睡在半地下的地窨子里、干打垒窝棚里;大冬天儿和油田工人一起手握刹把采石油。一次,小解手过后手上沾了些潮湿,没注意又握到刹把上,手上被严寒里冻透了的刹把生生给揭去了两块皮!他把自己当成了石油工人,工人们也把他当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工人了。崔嶔版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才不断地打动着石油工人们,也持续地感动着石油工人的家属们。他的歌从吉林油田,唱到龙江大庆油田,又唱到辽宁盘锦油田……刚刚5月10日大庆钻井四队举办的“钻井节”,点将崔嶔、点歌《我为祖国献石油》!人们一往情深地听他的歌、爱他的唱,“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不无感慨地说:“过去人们总认为男中音不能唱民歌,谁说男中音不能唱民歌?现在吉林的崔嶔同志就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

   生活是文艺的基础,是艺术的根基。“给大学讲课,我就说:什么叫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就是冻刹把揭了去的那两块皮。什么叫德艺双馨?就是人民喜爱!”那两块皮也告诉了他,艺术和生活永远不能两层皮!

   好歌是这样唱出来的……

alt

在歌剧《仰天长啸》中扮演岳飞

   (四)一手歌剧,一手合唱

   《红灯记》里李玉和有一句经典台词:“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那会儿,崔嶔是最年青的陪斗的一个,挨斗的主角都是文艺名人和领导们。每场批斗下来,老师一挥手:“小崔,买酒去!”后来,会唱歌的后浪推前浪地多了,可是既能唱歌又能喝酒的道是没几个了,而他是代表性的一个。每年开省政协会的那几天,我都用唠嗑来陪他喝几盅。他严肃地说:“真正给我垫底的两壶酒:一是乡情,一是唱功!”现在,不少人是没等张口,先要掌声;那会儿,是用心对着心的演唱博得的真实掌声。两者天壤之别。

   从岳仑把崔嶔从吉林要来,年轻崔嶔就开始跟大型歌剧《红珊瑚》《红湖赤卫队》什么的了。虽然是跑龙套,但对于一个学员也已经是信任和锻炼的机会了,他在磨练演唱的同时也学习表演。他在师从曾棠、温可铮、韩德章、王福增、王昆、李晋玮等国内著名大师学习声乐表演之外,还向国外专家学习、先后三次参加意大利歌剧大师吉诺?贝基在北京举办的声乐表演学习班。1963年,歌剧《夺印》排得正欢,一下卖出去30多场票,计划实施才接近半程,主演男一号突然患了中风病。救场如救火,有人说小崔自己练过,只好试试。歌词、唱腔已经熟烂于心的崔嶔,结果一试就成了主演和连演!原来,因为身体棒、个子高,他平日里多了一项拉大幕的力气活儿,这拉幕角色又给他提供了一个与名家老师近距离观摩学习的好机会,歌剧《夺印》就成为了他特种学艺的范例。“从那以后,就没离开过主演队伍。”他陆续在《梅河两岸》《仰天长啸》《货郎与小姐》《茶花女》等30部中外大中型歌剧中担任了主角和重要角色。1989年,哈尔滨歌剧院排演的大型歌剧《仰天长啸》应中国歌剧院之邀调北京演出时,吉林的崔嶔被专门邀请担任出演男一号主人公岳飞。骁勇善战,精忠报国,抗金名将,仰天告慰。亮出功底,精心准备,一台大歌剧、两个多小时、六个咏叹调,半个月拿下,指挥敲着指挥棒、乐师们起立敲弓子,祝贺他。声情并茂,唱演同辉,《仰天长啸》,一炮打响!他为东北、为吉林争了光!执着的追求也让崔嶔兴趣广泛、学习广泛,在歌剧《骏马奔驰》中,他参与了词曲创作;组歌《红日高照汽车城》,他作的词,参加了省里会演。此外,他还参与《时代最强音》《三口大锅闹革命》等话剧的演出。入了音乐家协会,同时也入了戏剧家协会。他的声乐老师,中央乐团声乐指导、意大利归侨艺术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韩德章看了他的舞台演出后,专门书信一封寄来,写到:“在琴房里,我是你的老师;在舞台上,你是我的老师。”

   从艺54年,崔嶔参加了近万场的歌剧、音乐会、综合晚会、话剧的演出,从中担当独唱、领唱、重唱、合唱和节目主持人,可谓多栖活跃演员;既享受过主角的人前显赫,也承受得住默默伴唱的“龙套”。“我就是唱合唱起家的,当然我爱合唱!”只有积累合唱的底子才能唱好独唱,只是唱独唱未必能唱好合唱。他还担任了较长时间的歌舞剧院合唱队队长职务。他要用汗水浇灌出吉林绚丽的合唱艺术之花!1997年,他专门写了一篇《愿合唱艺术根深叶茂》的报告,呈给省里有关部门。1994年至1996年,在应邀参加的北京第三届国际合唱节上,他们一曲《长白山大合唱》一举摘取了有美国、英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和国内14个合唱团队参加的本届合唱节的桂冠!这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吉林省作品,具有完美的合唱艺术结构、动人心魄的艺术表现力,但因诸多原因一直没被广泛认知。而30年后其在首都一举轰动,这一届合唱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好知音。中央乐团的老合唱队员,拉着崔嶔的手说:“太好了,我有20多年没听到这样美的声音了。男声更棒,特别是男高音那段儿。”新加坡合唱团指挥朱承安女士陪同两位美国合唱演员,向吉林队树起拇指:“你们的合唱有气势、有特点,声音好、专业性强。这样的合唱队演歌剧,绝对没问题!”在八达岭长城烽火台颁奖仪式之后,朱女士郑重邀请吉林省歌舞剧院合唱团带中小型歌剧赴新加坡演出。之后,他们的交响合唱《九七?香港》在全国交响乐、合唱歌曲大型征集中,一举获得交响作品第十名、合唱作品的第一名。1996年元旦音乐会,他们完成了被世人誉为合唱之最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给这部贝多芬与诗人席勒合作的合唱交响曲以壮丽和辉煌,专家和各界一致好评,称赞吉林合唱团翻开了“合唱历史的崭新一页”!

   崔嶔感慨地说:“在台上一站,就让人知道,演没演过歌剧;唱上一首歌,就让人知道,唱没唱过合唱。”“合唱更是一种精神,排练时齐心合力,百排不厌,百改不烦。这首先取决于对合唱的真热爱,然后把演唱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肯于艰难奋进,甘于奉献艺术。”歌剧和合唱,他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朗。在吉林省老干部大学的教学课堂上,他也一再这样强调。几年前,由他积极支持倡导成立了吉林省合唱协会,现在还做着协会顾问。

   好演员是这样炼成的……

alt

与王昆同台演出

   (五)与伟人的情缘,恩之归来

   崔嶔在心里有一个结,心结。他说,我与伟人周总理有过几次的一面之缘,而虽为几次一面之缘,却在我人生中、行为中永远清晰、永远再现。“更重要的是,与敬爱的周总理之缘都缘于我的歌唱艺术。伟人的情感激励和我的歌唱艺术是人们说的那种不解之缘。今生不解喽!”

   时逢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1961年的秋天,在团里当学员的他,每月工资27块五、粮票31斤,就很愿意为外宾和中央领导演出和舞会伴唱,因为这样就会在宾馆吃,而在宾馆吃就不用花钱和粮票了。头天就知道今天晚上中央首长要来参加舞会,七点整宾馆舞厅的灯准时暗了下来,首长也准时步入舞厅。他定睛一愣,有人嘴快已经喊了出来:“是周总理来了!”接着是一片欢腾,他激动得只是顾得上鼓掌了。总理一摆手,随着鼓掌的回落,说:“舞厅不要搞得这么暗嘛!”舞厅亮起来之后,就更方便年轻的崔嶔注目总理了。他发现周总理和每个舞伴都只跳半圈儿,为的是满足更多女同志的期望。当周总理邀请到管正娴同志的时候,小管突然有了一个发现,就壮着胆子对总理说:“周总理,您,您怎么还穿带补丁的衣服啊?”当时还兼着外交部部长职务的周总理笑说:“家里有一套新的,是外交部给做的,等接待外宾时再穿。”崔嶔也注意到了总理身上那块不注意是难得看出来的那块工整的补丁!趁省领导过来时,总理停下来凝重地说:“正好,你们都在。我这次来吉林呀,是有求我们吉林喽!是来向吴德同志、向吉林省讨要粮食来了!吉林是农业大省,而现在的四川很是困难的哟……”之后他得知,吉林奉送了10大车皮的大苞米。

   两年后的夏天,周总理和时任副总理兼外长的陈毅,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崔庸健来访长春。在南湖宾馆剧场,大家在欣赏过第一个合唱节目——中国新歌《歌唱祖国》、朝鲜新歌《金日成将军之歌》之后,合唱队员们就都到楼上休息室休息去了。而崔嶔平日里比别人多干的拉大幕的活儿给他带来了福分,后来他反复说“傻人有傻福!”尤其指的是这一次。演出刚结束,周总理积极地上台接见演员,和大家照相留念。这一下子,楼上的合唱队员们紧赶慢赶地奔向舞台。就在这个空当儿,傻人有傻福的他,刚刚放下拉幕绳,迎面就来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那热情、温暖、宽厚的大手……这一握,握得崔嶔一生温暖。很长时候,团里的大家对他能和总理单独握了手而羡慕、嫉妒,他每每就用傻笑掩饰一下:“傻人有傻福……”

   他24岁上的1966年秋,也登上了红卫兵大串联的列车,奔赴北京。两天后,他们来到北海公园边的一个台子旁,参加一个批斗会。他看见台上正被批的是外交部长陈毅、财政部长李先念。一片噪乱喧哗中,一声“周总理来了!”让全场渐渐静下来。周总理径直上了台,站着不动。有人搬来椅子请总理座,总理说:“陈毅同志不坐、李先念同志不坐,我也不坐!”这时也搬来椅子让两位坐下。周总理这时看了一下腕上的手表,说:“红卫兵小将们,国务院有个紧急会议,我要和陈毅同志、李先念同志参加!”说着伸手拉起两位一齐径直下了台……当走到距崔嶔较近时,他看得到周总理是明显地比在长春时憔悴多了……

   这中间还有一次1964年的相见,那是在北京观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过道上他看到总理望情地陶醉于艺术……

   第五次是在他年近60时的2001年秋,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第40个年头,也是秋天。吉林市有个重要会议邀请他前去。勾起他情感波澜的是下塌的西关宾馆,他猛然想到这是周总理下塌过的地方。他站也站不稳当,坐又坐不下,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像个老小孩儿。40年整啊,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心诚则灵?有一篇报导让他记忆犹新。报导说,一位外国驻联合国大使质疑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联合国降半旗,是为吊唁联合国成员国的总统和元首的。周恩来只是一个国家的总理,为他降半旗,不当吧?”瓦尔德海姆义正辞严地回答:“如果哪个国家的总理也能像周恩来先生那样,在国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又没有子女,还兢兢业业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益,他故去时,我也给他降半旗!有吗?”“有吗?”“有吗?”“有吗……”崔嶔仿佛就在现场,他听到了这个铿锵有力的追问。转过身来,他喜出望外,是周总理!周……他又和周总理握手了,这是第二次握手!他这大老爷们儿大声地哭出了声,而且枕头湿了一大片哪……

   《第二次握手》,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崔嶔是再也无法续上和周总理的“第二次握手”了。他如数家珍一样历数5次与周总理的相见、不同方式的相见,而都被那一次真切、温暖的握手所涵概!那一握,让他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怎样爱艺术、爱人生、爱生活、爱祖国……

   他和歌唱艺术就是一次特别的握手,但是到底也不松手。

   (六)敬仰的高山,永远没有忘本

   恩遇融故土,一生唱真情。崔嶔多次受邀参加东方歌舞团的东南亚和欧美访问演出,出访团里全是资深歌唱家,只有他一人来自北京以外。除独唱之外,他还和东方歌舞团的荣誉团长、著名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王昆合演过《白毛女》的对唱、重唱。王昆团长几次提出调他去“东方”,都被吉林省给保下、没放。那一次,王昆老师再次提及,作为王昆在延安时期老大哥的宋振庭时任省委宣传部长,宋部长半开玩笑地一拍桌子:“你要再调我们崔嶔,我就和你到部里去打官司!崔嶔是我们吉林的大喇叭!”后来,以演唱《乌苏里船歌》的著名歌唱家郭颂,像亲兄弟一样地说:“到北京来吧。”他笑说:“算了,年龄也大了。吉林这一亩三分地儿,我待服了。”

   嫂子情、继母情,师长情、总理情……亲情乡土的爱,领袖博大的情,是他70岁人生、54年从艺经历中最珍贵的两颗珍珠。“我的根扎在土里,我的歌唱自心里,所以……永远没有忘本!”崔嶔的名字里有两座“山”。很多时候,他的名字被错写为“崔钦”,丢了一座山。有人开玩笑说:“压在头上多沉呐。”他说:“精神信仰和艺术追求,是时时刻刻不能够忘记的两座敬仰的高山!我愿意久久地把它举上头顶……”但大家惯常了,他也就不计较了。因为人生中的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有故乡的这一座山,足矣。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毛泽东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70年了,却一直释放着真理的光芒和价值,一直是文艺工作者的知音和灯塔!其中的这一段话,释放着永远的清新香气,让文艺工作者们扪心自问、静静深省,关于我们的文艺思想、我们的文艺自信、我们的文艺自觉……

alt

崔嵚老师同本文作者合影

   (七)敬重精神守望,珍惜薪火传承

   几年来,我和崔嶔老师每次在省政协会上都有交谈。他很知足,十年前就被省领导提名成为省文史馆馆员。他说:“在全国,唱歌的当省文史馆馆员的还是挺少的呢。”
他、他们,让我想到了文化化石、艺术化石。唱歌就是文化传承,还是更广的文化传承,更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承。保护,关注他们也是一种保护,并且是很实际、很实用的保护,人人做得来的保护!

   我自然想起,接近十年来我的有关吉林名人资源的呼吁和建议:从2004年初政协吉林省九届二次会议上的《关于开发特有的人文资源、丰富吉林省品牌形象,实施公木品牌资源形象工程的建议》到2011年初十届四次会议上的《关于尊重和爱戴文化播火者、守望者,建立和完善吉林地域文化的名人文化长效机制的建议》等。《关于尊重和爱戴》这篇四个部分:一、满怀责任,大张旗鼓,倡导、实施吉林文化的名人文化战略;二、满怀敬慕,理直气壮,发掘、弘扬本土已故的文化名人资源;三、满怀深情,避免遗憾,珍视、褒扬本土健在的文化名人资源;四、满怀真诚,不留惋惜,建立、完善吉林名人文化的长效机制。

   吉林省,有一批这样令人敬重的文化阵地的坚守者、文化精神的守望者,文化薪火的传承者!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施志不渝,终身厮守;艰辛守望,承前启后……这就是吉林文化名人的集体写照。他们在坚韧中坚守,在坚守中坚强,更在坚强中屡屡创造辉煌!他们成为地域文化的活态符号和矍铄载体!他们的身份、身价和对社会的聚焦力、关注力,直接产生着对下一辈、新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影响,影响晚辈、后代的信心韧度和坚守程度!他们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的默默坚守;他们之所以更加可敬,正因为他们用默默坚守来唤醒全社会的态度坚定。他们理应得到、也更应受到全社会的精神爱戴和物质优待!爱戴家乡文化名人,弘扬吉林名人文化,就是保护和滋养未来的文化种子,就是在给后代留下一片滋生和拔节全国乃至海内外吉林文化影响的肥沃土壤。保护和爱戴地域文化薪火的辛勤传递者、传承撒播者,人人有义务,人人有责任,尤其是活态的名人可感可触,像身边的劳模一样。以此,让全社会善待、抬举文化名人,促成由崇尚文化而崇敬文化人、崇敬文化使者的好风气!以此,来蓄养和激发本土文化资源活力,巩固和强化吉林省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吉林省政协委员、民进吉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名人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冯 堤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