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民办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内涵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紧缺的矛盾基本解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成为了新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规模扩张,在争取生源、空间拓展等方面做文章;而今,则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过去,民办高校更多参照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学,而今,则需更多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办学;过去,民办学校往往按管企业的方式管学校,而今,需更加注重科学民主管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重新审视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如下:加快推进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当前民办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需以分类管理为基础。2010年,国家部署一些省份和高校开展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在教育部指导下,试点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比如,浙江温州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全面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吉林省对我校非营利性改革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去年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对我校改革试点提供财政支持,帮助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看,虽然各地方和学校层面的改革试点有了进展,但急需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否则许多深层次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如民办学校的分类标准问题、法人属性问题、教师身份和待遇问题、会计核算问题等。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关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快分类管理的推进步伐。
尽快启动实施“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奖励支持计划”。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层、分化,今后还可能出现优胜劣汰。从国际比较来看,这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对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办高校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应采取扶持措施,让一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脱颖而出,这样既能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又能为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增添活力。建议政府本着“扶强”“奖优”的原则,通过竞争性遴选,将办学方向正确、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作为奖励支持对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将不谋求任何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作为奖励支持重点。
推动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国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引导民办学校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坚持公益性办学取向,避免追求短期效应。政府既要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在加大对民办高校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尤其应加强对高校的质量评估,定期以适当方式发布民办高校相关信息。尤其要重视综合运行信息公开、年度审计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引导民办高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借此提高社会声誉。
(作者系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