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民进人的桑榆晚情
2016年9月下旬的一天,一个并非专业领域的团队来到了农安左家山遗址,实地感受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他们中有历史和民俗领域的专家,有长春地方历史的爱好者,更有普通市民。将这些人组织在一起的,是一位名叫陈学奎的老人。今年72岁的陈学奎因爱好长春历史、致力于保护老建筑、组织踏查长春团队而被媒体和长春市民熟知。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一名医生,无比谙熟的地方历史文化,仅仅是他的“第二专业”。
从20年前,开始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打算,接触长春地方历史开始,20年间,陈学奎为探究民间历史文化走过的路,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专业的学者;他搜集到的地方历史的文献书籍,承载一代人记忆的老物件儿,也堆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从一时的兴趣到长久的坚持;从可以触摸到的近现代历史,到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城市的街头巷尾到周边的村屯民宅,一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收益的事情,陈学奎一干就是20年。是什么,让这位老人的精力如此旺盛?走近他,了解他,你会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所怀的那份深情。
结缘“第二专业”
陈学奎是吉大二院退休教授,退休前,他恪守本职,兢兢业业,曾是吉林省最早的多点执业医生,始终坚持将三级医院的技术经验带到二级医院,积极落实为基层群众服务,常年坚持与同事一起到边疆哨所为官兵、师生服务。退休后,他仍在两家医院出诊,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他都坚持以患者为先,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使得他备受学生尊敬和患者爱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学奎已迈入天命之年,热爱生活的他开始考虑退休后的生活,为了让未来的日子更加丰富多彩,他想完全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寻找一个“第二专业”,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原本对城市历史、建筑就怀有浓厚兴趣的他,此时,受到了身边的一个人对他的巨大影响,这个人便是陈学奎的老主任赫国志。
赫国志是老长春人,家里上一辈有人在伪满洲国政府工作过,对老长春的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他经常把自己收藏的资料借给陈学奎看,这更增添了陈学奎对长春历史的兴趣。从此,一个崭新的领域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开始以极高的热情实地踏查、搜集资料、与其他历史爱好者交流。那段时间,只要一有空闲,陈学奎就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遗迹,探访历史见证人。他利用业余时间,或骑车、或步行,走遍了长春的每个角落,结合资料,他手绘了人民大街建筑长卷和伊通河长卷,对两岸的建筑、风物都有详尽的描述。此外,还还收集老街路门牌,到长春的每个旧书和旧物市场去寻找资料和感兴趣的物件儿。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都是值得传承下去的东西。
一直到今天,70多岁的陈学奎还经常骑自行车到郊外的村屯去走访。多年来,陈学奎都不记得自己弄丢了多少辆自行车;有时,由于过于投入,他甚至忘记将车停在哪里。那个阶段,陈学奎结识了于祺元、曹保明、边家大院后人边文鸿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民间历史爱好者以及历史见证人,这为他后来组建踏查长春团队奠定了基础。
八年风雨踏查路
陈学奎在踏查中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对长春城市历史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他还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同好,其中,就有长春著名的边家大院的后人边文鸿。在一次交流中,边文鸿对陈学奎说,长春市有这么多专家学者、业余研究者和普通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感兴趣,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团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博采众长,相互促进,更好地挖掘历史、传播文化呢?这个建议对陈学奎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当时已经是民进会员的他,争取到民进长春市委会对这一想法的支持,同时,他又和长春地方志的专家、文化民俗方面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在2008年正式组建了踏查长春团队。
2008年,以召开百年人民大街座谈会为起点,踏查长春团队正式踏上了用脚步丈量城市历史的行程。从那时起到现在,团队走过了8年的历程,其间组织过30余次踏查活动,足迹遍布长春老城区的各个角落。2009年,对长春市大马路沿线老建筑的踏查,对长春商埠地的历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对曾经的商铺、银行、剧场、茶园、庙宇﹑书院﹑官衙﹑大院等地标进行确认;2010年对“满铁附属地”进行踏查,足迹遍布人民大街、西广场等地;2011年对“中东铁路附属地”、辛亥革命早期遗址和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建立党组织初期遗址等进行踏查;2012年的踏查对象包括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国都饭店、丰乐剧场、东本愿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邸以及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等;2013年踏查了一汽集团、朝阳寺(关帝庙)原址、黄瓜沟小别墅遗迹和吉长铁路长春站历史街区等; 2014年踏查了老拖拉机厂、柴油机厂原厂址、长通路清真寺、沙俄领事馆、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等地;2015年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组织踏查活动,足迹遍及南大营陈列馆、东北军保卫长春的战场遗址等,此外还进行了金代完颜娄室墓遗址踏查;2016年踏查伊通河流域两岸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一汽生活区建筑、农安左家山遗址等……
踏查团队从第一次活动起,就有着不成文的规矩:没有报酬、全凭自愿。团队成员参加每次活动,都要自己负担车费、餐费,遇到路程特别远的情况,会由民进长春市委员会提供车辆等支持。而每次踏查之前,陈学奎和几名团队骨干都要在事前做大量的工作,确定踏查主题和地点、查阅资料、实地踩点,多数时候还需要提前几个月联系向导和建筑使用单位,遇到对活动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走过艰难的8年,团队成员凭着对长春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探索精神,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走访和严谨的探讨求证,在完善传统史料、开展文物保护、普及历史知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先后出版《百年大马路》《长春满铁记事》《长春中东铁路记事》等书,这一过程中,也使得长春的历史更加丰富、完善和生动。
城市历史文化的捍卫者
踏查长春团队的参与者,除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外,大多数是和陈学奎一样,怀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热爱来参与活动,他们对长春的街路、建筑,有着浓厚的情感。而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拆除,留存下来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少。对此,陈学奎和踏查长春团队要做的不仅是踏查和了解一条街路、一座建筑的历史,他们还主动承担其保护城市老建筑和城市文化的职责。
在2013年底的一次踏查中,团队成员得知当年侵华日军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当时的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本愿寺旧址遭到破坏,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修建临时售楼处的过程中,导致其屋顶等处受损严重。团队成员与该公司交涉不成,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制止该公司对文物的破坏行为,引起媒体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最终引起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该公司被责令限期拆除违章建筑,并被处以罚款。在2015年金代完颜娄室墓遗址踏查中,团队成员发现驮碑兽被劈成三块,其他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快形成《关于对金代完颜娄室古墓群就地修缮和保护的建议》,通过民进长春市委员会报送至有关部门,得到了积极的回复。在今年启动的伊通河改造工程之前,长春市规划部门还特邀踏查长春团队成员为城市规划建言献策。
随着踏查长春团队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团队的意见越来越被重视。踏查长春团队在民进长春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不仅积极组织踏查,还致力于搭建民间历史文化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召开与实地踏查活动相关的研讨会、座谈会以外,他们还举办各类史料展览、相关专业培训、历史见证人交流等,不断探索活动形式,丰富社会职能,为长春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出力。在举办展览方面,他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2015年在和平大世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实物图片展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团队成员姜东平、李之吉分别担任主讲人的口述史培训、历史建筑保护培训等,也为抢救发掘长春历史、保护文物建筑起到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作用。此外,他们还组织历史见证人与媒体互动、交流,为城市历史增添了大量生动而珍贵的史料。2015年,他们还成立了微信群,每两周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使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8年来,踏查长春团队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一直不断创新,尝试用更加丰富的形式发掘、完善和传播城市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团队自身建设也在不断加强。稳定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如今的60余人,而且获得了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为团队担任顾问。与此同时,已到古稀之年的组织者陈学奎也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它选择对长春历史有兴趣、热爱长春历史的年轻人来组织活动,着力培养他们,希望团队能传承下去。
作为民进会员的陈学奎,是民进长春市委参政议政专委会主任,是长春市政协委员。他提交给民进和政协的提案,不仅有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多年来,走遍了长春大街小巷、郊区村屯的他,深入了解基层百姓生活,他积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所写上百篇提案和社情民意,内容涉及教育、民生、农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由于满腔的热情和出色的参政议政能力,他几乎每年都是省市民进的先进会员,多次受到长春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表彰。2015年,他更是被评为全国民进先进个人,到北京接受表彰。
作者系民进吉林省直传媒联合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