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的根据地建设教会我们什么
谈起沂蒙这个地理名词,首先脑海里可能会回荡起,“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这首山歌小调的旋律。但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那蒙山之上,沂水河边,以临沂城为中心的广阔地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两战圣地、是根据地人民为了胜利与解放,作出过巨大流血牺牲的——红色沂蒙。2019年5月27日至31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民进吉林省委会2019年领导干部进修班,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展开了为期5天的学习之旅。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十六字高度概括的沂蒙精神,在紧张和热烈的学习过程中,所听所见,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感官并冲击着我的心灵。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固战役纪念馆、红嫂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史料照片,一件件岁月留痕当年遗存。都宣告着沂蒙曾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为了共和国的建立,沂蒙人民所付出巨大的牺牲和非凡贡献。这么多骄人的战绩与辉煌的成就,是否仰仗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呢?是因为当地民风淳朴,群众思想觉悟高,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甘于牺牲小我、无私奉献吗?这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才会给观者留下的直观印象。而本次民进吉林省委会组织的干部进修班却有更深层次的探求。在开班动员会上,薛康主委对参会学员提出了三点学习要求:一是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提高政治站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以加强学习为基本任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适应新时代对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新要求;三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年度工作主题,切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主题年各项工作,提升我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整个参观学习过程每到一处都有专业的老师讲解,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的交流。尤其是临沂市委党校党建部副主任庄纪旭老师所作的题为《从沂蒙精神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专题报告,使我对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再结合薛康主委的三点学习要求,我也初步形成了三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初心为民,中国共产党获得对革命事业的统一领导,是革命成功的前提条件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艰苦的环境中,食不果腹、艰难度日的老区人民衷心向党,参军支前,血洒疆场这一份崇高觉悟既不是与生俱来更不是凭空而降,再抗战初期,共产党在沂蒙地区的力量还十分微弱,当地群众对党也了解无多,广大群众还是把信任与希望寄托在当时所谓正统的国民党统治当局,但在军阀混战、统治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并不顾及人民的死活,仍然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尤其在日寇铁蹄入侵后,国民党军队战力涣散,一击即溃。在沂蒙地区的守军数量不升反降,由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的正规军到抗战中期则基本丧失了必要军事存在,导致国土沦陷,日寇攻陷临沂城,3000同胞被残忍屠杀。当人民群众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国民党政权自然遭到了人民的无情抛弃。而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中共山东省委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武装敌后抗日,中共中央也决定“派兵去山东”,八路军115师各部也先后进入沂蒙山,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也正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来到这里,在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之际,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勇担使命。党和人民都在这一刻,历史性的选择了彼此。从此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全国人民汇集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打破了中国旧社会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终结了百年来遇外敌逢战必败的宿命。并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辉煌胜利。
二、使命担当,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责履职是革命成功的核心任务
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始终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改善群众经济地位和整治地位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党能迅速扎根八百里沂蒙,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上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措施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为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中共山东分局从自身动刀,从1941年至1942年不到1年时间进行了3次精简,共减少3万余人。山东各级党政机关还十分重视作风建设,严明纪律、清正廉洁、率先垂范,与群众共甘苦共患难。正是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畏难、想办法、敢担责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救民众于苦难的现实作为,和一个先进政党的价值追求。这些实际行动中既有“满缸净院”为代表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核心的严明纪律;既有“喊大爷叫大娘”的尊民称谓,也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亲民行动。党的决策机构勤于政务,针对每一项群众的诉求点,甚至是敌人的每一条政策,都仔细剖析,认真研究,寻求对策。并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放在考虑的首位。浩田将军说“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一切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有了这样的政治立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做到了水到渠成。
三、健全基层组织建设,重视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教育组织起来是革命的成功基础保障
1939年,当八路军主力进驻山东时不足万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反而兵强马壮,主力规模扩大到27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实力雄厚,武器精良,我方不占优势,但“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妇救会”“陈毅担架队”等一大批群众组织围绕在共产党和军队周围。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投入兵力45万,共产党投入27万,但27万解放军战士背后是92万支前大军;在前线男青壮年推着独轮小车、抬着担架,奋勇参加战地支前;在后方,老人小孩站岗放哨,妇救会做军装、纳军鞋、送军粮、运伤员,将粮食、弹药、医疗、救护等工作的人力保障做到了极致。这种军民一心的局面,是与广大党的基层组织大量扎实深入的具体工作分不开的,在沂蒙根据地,每名党员都下沉到乡村,开展认真细致的群众宣传教育工作,教授文化知识、宣讲党的政策,在沂蒙地区创造了很多适合群众口味的宣传教育形式。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征集军需物资,发动青年参军、民工支前、输送情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社会上推动移风易俗,尤其注重妇女解放。比如开展“放足运动”,帮助广大妇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解决妇女缠足带来的行动不便,有利其在战争年代的生存。开办“识字班”“学文化、求进步,妇女不再被人欺负”“学文化、求翻身”,实现广大妇女争取政治、经济和受教育的权利。正是这些看上去与军事斗争、上阵杀敌不占边际的基层群众工作,帮助沂蒙人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挣脱禁锢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并开始尝试着进入“政治领域”,主动将妇女解放运动与民主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伟大的革命战争之中。
沂蒙精神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活动,我们缅怀了革命先烈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历程,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坚定了民主党派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同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决心;我们以党为师,发挥好民进的优势和力量,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在自己本职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力拼搏。
(作者系长春市卓宇经贸有限公司产品经理)